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是中國古代用于書寫和繪畫的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故宣紙一出現,便成為稀罕之物,“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云。”(古時宣州一帶屬江東,故宣紙早稱江東紙。)依中國的老風俗,哪個地方有了好東西先得給皇帝老子送去,宣紙理所當然也就成了向朝廷進貢的寶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書繪畫、立文書檔案的專用紙。由于當時生產這種紙的涇縣隸屬宣州府管轄,進貢時都要打上“宣州貢紙”的字樣,久而久之,涇縣生產的這種奇妙的紙就有了一個響亮而通行的名號:宣紙。
宣紙的使用
民間有錢的人也可以買來用于書畫,或修宗譜、印經文,總之是要將宣紙用在較神圣并希望能長久保存的事情上。
目前中國的宣紙有百分之五十要出口日本,以前是百分之八十。據說日本人喜歡在家里練書法,故需要大量宣紙。日本的教育部門也做過一項調查:在宣紙上練書法的孩子,比不練字的孩子犯罪率要低得多。在高雅素凈的宣紙上練字,能讓孩子的心立刻靜下來,定得住性子,有助于培育孩子的耐力,可養成堅韌的品格。
宣紙的制作工藝
宣紙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為十八道,如果細分,則可超過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為外人所知。宣紙是用精選的草料和凈白的檀皮作主料的。草料經過七煮七曬而成的。檀皮經過刨皮,浸泡,漂白而成,再把精選出的草料和檀皮制成漿料,用細竹精制成的竹簾,讓經驗豐富的撈紙師傅在池中把制成的漿料撈出一張張薄薄的宣紙,再放在榨板上,一張紙的薄厚均勻度,全掌握的撈紙師傅的豐富的經驗中。一張張的紙疊加到400張~500張時,將其榨干,榨干且成一塊帖。曬紙師傅將帖放一木架上,用當地一種松樹的葉子,挑選其中最優好的葉子做成曬紙專用的曬刷,把一張張潮濕的薄紙貼到用火燒的火焙上把它焙干。一張張的濕紙可以在師傅的手中飛舞,可想宣紙的拉力之好了。曬好的紙折成一捆交由截紙師傅,在挑選一下,把有毛病的紙挑出,成品剪好包好成正品,讓書畫家選用。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產業鏈B2B平臺,集行業資訊、行情分析、在線交易、集中采購、競拍、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服務平臺,PC+WAP+微信公眾號+APP全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