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這個故事要從南金紙說起。
所謂南金紙,就是用于拜神祭奠用的冥幣原料紙,經過再加工就可以制作出多種多樣的冥幣。南金紙是民間俗稱,沒有經過正式命名,百度上也查不到具體的說法。
其只在閩南地區以及潮汕地區生產,在全國大產業構架中很少見到。就如海貝灰一樣,在國家的分類行業里是查不到的,當然一些通用的參數更是沒有。
我們本應感謝祖宗們發明了一個既能表達追思情感,又符合循環經濟概念的行業。
南金紙是最末端的廢紙造紙,對廢紙來源的要求很低。因其為華人拜“老爺”的“流通貨”,最終途徑就是燒掉,完成了纖維的最后生命歷程。
但南金造紙通常是單缸單網自流漿,克重一般在30克以內,單機產能偏低。套早期的造紙產業政策,不落后很難。
因此這曾經是淘汰落后產能打壓的重點對象,很多廠家在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和產業發展的雙重壓力下,紛紛倒掉。
在環評無所不及時,產業政策是紅線,南金紙曾經是一個不可涉足的禁區。
(一)
一直以來,環評中產業政策與規劃符合性鹡鸰在原,是紅線問題。
記得初進環評的紅樓時,媽咪這樣教導我們:
有幾種情形是一票否決的,一是產業政策,二是規劃符合性,三是達標排放,四是影響預測...
后來發展到登峰造極時,清潔生產、公眾參與、總量控制等也成為金陵名妓。
環保部門通過環評為兄弟單位撐足了腰。
清潔生產,我們比經信部門力度更大;
衛生防護距離,我們代衛生部門強制執行,儼然是自己的紅線;
我們甚至為安全部門執行嚴格的安全評估...
不用查閱太多的環評導則,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導則》(HJ 616-2011)中, 產業政策符合性依然是首要條件。
那么,由此就衍生出我們對于產業政策的過度關注和解讀。
(二)
造紙行業產業政策在2010年前后陸續出臺,最終定稿于2011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以及2013修訂,產業政策中對于造紙行業有清晰的界定。
淘汰類中和廢紙造紙有關的內容如下:
1萬噸/年以下的廢紙制漿生產線;
幅寬在 1.76 米及以下并且車速為 120 米/分以下的文化紙生產線 ;
幅寬在 2 米及以下并且車速為 80 米/分以下的白板紙、箱板紙及瓦楞紙生產線。
在發改委發布的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對于幾個重要門類的造紙,均有不同的起始規模要求。
比如,新建的文化紙生產線和瓦楞原紙要10萬噸以上的規模,改擴建要5萬噸以上的規模;
箱板紙、白紙板則要求新建達到 30萬噸以上的規模,擴建10萬噸以上的規模;
薄頁紙、特種紙及紙板,不論是新建還是擴建,起始規模不作規定。
把南金紙高大上化的,定位于民俗文化用品,會不會是文化紙?
抑或是薄頁紙、特種紙?又沒有充分依據。
特種紙是要經過國家認定的,大家一向認為南金紙是一種薄頁紙,但薄頁紙的標準是多少?一直找不到答案。
(三)
這關系到南金紙的生存發展問題。
不可能不生產南金紙吧,畢竟閩南地區加上潮汕地區的人口規模,已經相當于歐洲的好多國家的了。
這些人高興也要拜老爺,傷心也要拜老爺。初一要拜順利,初二要拜發財,十五、十六都要拜。
北方人比較粗獷,也使用南金紙,但卻是沒有印上字和刷上金的,送葬的時候,大把大把的灑錢。
東南亞如新加坡,這個地方也是南金紙出口重鎮,那些印上地下銀行的冥幣,是過年過節和祖先溝通的有效工具。
顯然不能把一個地方的特色產業和傳統民俗一鍋端掉吧,那么拯救大兵瑞恩有什么方案呢?
在嚴厲的產業政策面前,人們尋尋覓覓,研制出了幾個方案。
一個是產能的問題,把南金紙的產能提高到1萬噸以上。這也不是不可能,工業化的生產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一個是生產線的問題,在制漿造紙一體化工廠中,一套制漿連同多個機臺造紙算一條生產線,也沒什么問題吧?
一個是南金紙的定位問題。如果把南金紙定位為文化紙,也是一種說法,畢竟是一個地方民俗文化的產品,但產能要求很高。
如果定位為特種紙或薄頁紙,又沒有官方的說法。因為“十二五”造紙規劃沒有明確薄頁紙的標準。
在尋覓中,環評改革來了,產業政策明朗了。
(四)
《“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后,環評改革突然提速,在對建設項目的環評中,突出管理重點。
“重點把握選址選線環境論證、環境影響預測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剝離市場主體自主決策的內容以及依法由其他部門負責的事項。環評與選址意見、用地預審、水土保持等實施并聯審批。”
清潔生產、水土保持、衛生防護距離等一步步剝離,法規符合性也瘦身為只論述其環保法律法規符合性,不用說產業政策。
雖然環評瘦身的政策依據出來了,但環評工作者在大聲稱快的同時,卻將信將疑。
我們還是不敢相信產業政策不是第一紅線:誰知道能不能當真?大家怕的是追責!
在這里可以看得出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性,在江湖上混口環評飯吃不得不戰戰兢兢,正襟危坐。
比如1萬噸產能以下的造紙生產線,估計再牛的環評單位,就算是環保部指定為圓明園防滲工程做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那個誰,都不敢說可行,更不用說哪個審批部門敢審批通過了。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環評管理確實是放開了,不相干的事情不要說。
比如報告書要設置衛生防護距離是要有充足的論證和依據的。你要說產業政策,究竟是為什么?
那么,各項政府決策的改革也在大刀闊斧的進行中,產業政策也是其中之一。
(五)
也終于來了,中國造紙協會關于造紙工業“十三五”發展的意見,對薄頁紙有了明確說法,40克重以下的為薄形紙,沒有起始規模要求。
行業的標準讓行業的龍頭去做,這是政府職能的重要轉化。雖然中國造紙協會不是官方機構,但職能下放、政府購買讓他們“代替”發改委做了個重要的事情。
“除薄頁紙(≤40g/m2)、特種紙及紙板等特殊品種外,對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要突出起始規模。 ”
這個表比較重要,要復制下來:
松了一大口氣。南金紙克重一般在30克以下,很明顯屬于薄頁紙的范圍,沒有起始規模的要求。
也就是說“十三五”期間,只要制漿能力5萬噸以上,任何產能規模的南金紙廠都符合產業政策。
于是又可以理解,“十三五”以前的南金紙,只要制漿能力在1萬噸以上,任何產能規模的南金紙廠都符合產業政策。
相比于全國的大產業,潮汕地區的產業分散而小型,但民間經濟特別發達。一個地方產業,終于有了位子,不再尷尬。
對接得真好,在環評解除強迫癥、不要管太多與已無關的事情的同時,行業規劃也給了一個說法。
一個造紙廠,環保管他的排污和環境影響還不夠嗎?這個讓我糾結和思考了許久的問題隨著“十三五”造紙工業發展規劃的發布而明朗起來。
(六)
中國這么大,東部和西部就有好幾個時差,我們的太陽出來,新疆還蒙在被窩里。
北方下雪的時候,我們還穿著短袖呢。
而胡煥庸線則把人口、干濕分布地區隔開,也把北大的分數錄取線分隔開來。
從專業的角度,我就搞不懂,為什么高考錄取分數各個省都不一樣,而一些特色產業和傳統風俗文化的標準規范一定要全國一盤棋?
所以,一些有特色的行業和地方標準應該及時出臺。比如貝灰、水產養殖,又比如排灌分開的排灌溝水體功能...
至此,關于薄頁紙的造紙產業政策和環評的恩怨也該了結了,環評不用去論述,產業政策也允許,重要的是達標排放,減輕環境影響。
說白了,就是新時期提出來的守住“三線一單”,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問題。
環評如此多嬌,引多少工程師閃了腰,產業政策如此無聊,斷送了多少好苗!
時代在變化,我們也老了,為環評的瘦身點贊,為產業政策的接地氣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