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在人們對紙媒一片唱衰之際,中信出版以三年凈利潤翻倍的速度驚艷世人。
近日,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出版”)在證監會網站更新了IPO招股說明書,擬登陸創業板,募資資金不超過9.6億元。公司前身為中信出版社,主營圖書出版與發行、書店零售及其他文化增值服務。
然而,中信出版存在主業疲態難掩、轉型屢戰屢敗等情形。
主業疲態顯現
2015年~2017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6.92億元、9.41億元、12.48億元,增速分別為25.13%、36.08%、32.52%,增速有所放緩。
進一步細化可以看到,當前中信出版的圖書銷售線上成交金額(5.92億元)略高于線下(4.81億元)。近年來,中信出版線下銷售額增長緩慢,2015年~2017年公司線下銷售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41%、45.73%、38.53%。
截至2018年3月9日,公司擁有機場店69家、寫字樓店12家、城市店3家。一年前的2017年5月2日,公司擁有機場店62家、寫字樓店4家、城市店2家。
從中信出版的存貨周轉中可嗅出數字時代下的一絲危機。2015年~2017年,公司周轉率(次/年)分別為1.44、1.44、1.37,呈下降態勢,與同行業上市公司對比情況如下:
咖啡業務虧損440萬
中信出版是由中信股份分拆而來,中信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中信銀行(6.600, -0.05, -0.75%)、中信證券(19.780, -0.16,-0.80%)、信誠人壽、中信信托是其主要業務。雖然中信出版不屬于公司的金融版圖,但它的獨特之處已在中信股份董事長常振明致股東的信中得以體現。對于這家小規模子公司,常振明特別描述道:“它的規模雖然不大,但一直在快速增長,2016年,凈利潤1億兩千八百萬元,同比增長28%”。
由于行業準入嚴格,圖書、電子圖書、刊物和電子刊物的出版與發行需獲相應版號、刊號。版號、刊號只有國營出版社(公司)有權申請,民營出版企業策劃的圖書(電子書)需要掛靠國營出版社(公司)以獲得圖書版號。截止2016年末,全國共有出版社(公司)584家。
中信出版具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圖書出版、發行、零售以及網絡傳播的全牌照,這意味著有利于公司跨媒體集成整合各類內容資源。
中信出版發行了一批諸如《史蒂夫·喬布斯傳》、《人類簡史》、《誰動了我的奶酪?》等發行量超過100萬冊的圖書。2017年,公司整體圖書市場出版社碼洋占有率2.37%,位居第二,經濟與管理圖書線上線下市場出版社碼洋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據《第一財經周刊》報道,在中信出版新三板上市的時候(2015年11月),總經理陳非因為在泰國選購咖啡而遺憾地錯過了敲鐘儀式。另外,他不僅要品嘗十幾種咖啡豆,還要飛去法國尋找世界甜品大賽的冠軍甜點師,以及同米其林二三星大廚打交道。
一個出版集團的負責人,工作內容卻像個美食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
而正如公司董事長王斌所說,“光賣書是不可能營利的”。在他看來,中國好喝的咖啡太貴,便宜的又像涮鍋水。中信書店要打造“精品圖書+精品咖啡+文化活動”的文化客廳模式。
這一想法在招股說明書中也得到了體現。
2017年7月,中信出版旗下的正信咖啡有限公司建立,約定中信書店后續以約定價格向正信咖啡采購咖啡豆、咖啡機等原材料及設備。正信咖啡注冊資本7000萬元,其中中信出版持股比例為50%。該公司截至2017年底的總資產為6989.38萬元,當年營業收入為64.60萬元,但凈虧損達到4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