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云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17日下午,翻越了籠罩在云煙中的隴南毛埡山,“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暨我為新甘肅打call甘肅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網絡媒體大型主題采訪團一行來到了云霧深處的康縣大堡鎮莊子村,考察采訪這里的村民按照祖輩傳下來的最原始的造紙工藝。找紙張就上紙引未來網。
據了解,手工造紙的工藝十分繁瑣,在大山深處,工業文明似乎從來沒有染指這里,村民們用最簡單最原始的工具,最繁復沒有簡化的工藝制造著純天然的手工土紙。
“七十二道手,上墻還要吹一口。”這樣的工序完全就是《天工開物》七十二道工序的再現。多少年來,大堡一帶的紙匠們一直使用這種原始、簡單的工具,遵照蔡倫發明的造紙工藝流程,制造出純天然的構樹皮紙。
據講解員介紹,300年前逃荒者將造紙術帶到這里生根落戶,蓬勃發展。明、清兩代,村里的造紙特別紅火。解放后的大集體時代,手工造紙成為當時生產隊的一大副業,包產到戶后,當地人憑借祖傳的造紙技藝勤勞致富。經歲月更迭,現在雖然已經式微,但還是有心人矢志不渝,苦苦地堅持這份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
2008年,手工造紙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生武就是這手工造紙的傳承人。記者去的時候,他正在進行造紙其中的一道工序——抄撈。
李生武告訴記者,抄撈又叫撈紙或入簾,就是先把紙漿加水放在抄紙槽內,使紙漿纖維懸浮在水中,然后把竹簾從抄紙槽中抬起,讓紙纖維均勻地平攤在竹簾上,這樣一張紙就算是抄起來了。撈紙張的薄厚、均勻全憑工匠的手分而論,主要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是工匠的手藝活。
為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手工造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大堡鎮黨委、政府精心策劃,借助莊子村美麗鄉村建設契機,建起“手工造紙傳習所”,以便于更多的人來參觀學習。
李生武向記者介紹了一層傳習所展示的造紙重要流程。他告訴記者,傳習所自左向右,依次呈現的是浸泡、蒸煮、打碓、碾穰、淘穰、入藥、抄撈、計數、掃紙這九道關鍵程序。原風貌的將村里的造紙作坊還原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