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古籍到底怎么修復?都靠手工。
在修復師們的工作桌上,排開一系列工具:錐子、鑷子、竹起、棕刷、毛筆、漿糊、方頭錘……
這些工具還有講究,盛蘭說:“竹起是我們自己削的,用竹子是因為它韌性好,普通的鐵起擔心生銹,會劃傷紙張。”漿糊也是修復師們自己調制,太稀會粘不上,太稠則不便于重復揭開,“我們修復都是可逆的,也方便后世再次修復”。
修復師們還會自己染色,楊明麗介紹,古籍修復所用的補紙講究顏色最大程度地接近,有時買不到相近顏色的紙,會用國畫顏料自己染。
賀琳的棕刷跟了她30余年,“從我開始做古籍修復,就一直用這把刷子。這么多年用慣了。”
手工修補還有一些原則,比如,王瑩介紹,修復蟲洞和破損,補紙留下的邊不能超過2毫米。
修復一本古籍,一個人從頭負責到尾。在流程上會分三步走:準備階段,測試紙張厚度、顏色、酸堿度等,將破損情況作記錄,做修復檔案;修復階段,配紙,如果太臟需做清洗,將蟲洞和破損修補完整;復原階段,重新裝訂。
這三步流程要經過二十余道工序,順利的話,修復一本古籍需要十天半個月,若不順利,花上好幾個月也是常有的事。
最近十幾年,古籍修復也有機器可用。國家圖書館1999年就研制成功了紙漿補書機,對提高古籍修復的效率和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獲得文化部科學進步三等獎。
在省圖,小編見到了紙漿補書機的神奇,像“熬湯”一樣。修復師在榨汁機里放入補紙、色紙和水,打成紙漿,再倒入紙漿補書機,用湯匙將紙漿攪拌均勻,待水漏下,密密麻麻十余個洞就補齊了。
盛蘭介紹,這是運用了造紙原理,“中國傳統的造紙就是一張張從水里撈出來,而且中國的油墨遇水也不會化開。”但是,操作紙漿補書機也全靠修復師們的經驗,“要調色、判斷紙漿量,有時會提前做好幾次實驗。”用手工還是紙漿補書機,“看古籍損壞的實際情況而定”。
古籍的修復靠的是技術活,不由得開始敬佩古籍修復師。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等求購需要,上紙引未來網。
古籍的修復靠的是技術活,不由得開始敬佩古籍修復師。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等求購需要,上紙引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