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9月5日,天高云淡,在喀納斯景區,遠處雪山聳立,山腳下莽莽落葉松、層層白樺樹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斑斕光影,輕靈地晃動在每個游客身上。周寶成扶了扶他的寬檐帽,“轉了不少地方,新疆真是美,多好的林子啊!”
然而這位廣東惠州的游客并不了解,新疆林區壯麗美景的背后,有著無數人的心血與奉獻。
生態旅游建設讓林區“活起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疆林業主要以采伐天然林生產木材為主,森林資源的不斷消耗使當地付出了生態代價。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森林資源分布和水資源狀況,客觀上決定了新疆必須加強天然林保護,構筑生態屏障。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制定、實施了木材生產由山區天然林向平原人工林轉移的戰略,開啟了新疆天然林保護發展之路;1998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開始實行嚴格的天然林保護制度,主動調減商品材產量。
1998年至2004年,新疆天保工程區木材產量由每年28萬立方米快速調減到8萬立方米;從2005年起,新疆主動停止了每年8萬立方米天然林采伐計劃,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全面禁伐。
數字的減少看似簡單,背后卻困難重重。
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主導產品,林場和一些森工企業效益急劇下滑;再加上創收來源有限,積債纏身,森工企業一度面臨巨大的行業虧損。
“很多特困企業職工收入非常低,不少人面臨下崗分流,不斷有人上訪……”自治區林業廳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產業發展辦公室書記林春亮對此深有感觸。
本著“花錢保生態”的原則,在依靠國家天保工程資金維持林場運轉、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尋找林業后續產業成為林場的重要出路。
以天山東部國有林管理局烏蘇分局為例,在東西長150公里的轄區內,一開始連一條柏油路都沒有,到處是戈壁灘的石頭路;管護站幾十公里才有一條路,獨門獨院、無水無電。
為了改變困境,林場充分利用天然林資源優勢,在森林旅游上做文章,開始建設烏蘇佛山國家森林公園。
修路、景觀改造、提升服務……幾年來,烏蘇佛山國家森林公園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到2016年底,通過旅游和日漸深化的康養產業,職工人均收入達5.68萬元。
烏蘇分局的做法是新疆實施天保工程后立足優勢、挖掘自身潛力的一個縮影。目前,新疆以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為重點,已批復建成了65個森林公園,森林旅游已成為新興產業。僅喀納斯景區,2016年接待游客141.3萬人,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6億元,旅游綜合收入22.4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38元。
林區職工的就業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林場職能轉變的不斷深化,林區職工的角色正在從培育、采伐森林,向森林管護、資源培育、旅游服務、種養加工等多個行業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