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一直以來,農作物秸稈處理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而造紙行業給我們的印象則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2012年起,寧夏紫荊花紙業有限公司組織研發團隊對秸稈綜合利用進行研發,申請了46項發明專利,把田間地頭廢棄的農作物秸稈做成本色紙,并將造紙過程中產生的“黑液”變成農業有機肥,形成了“紙漿+肥料”的聯產模式。這一發展模式破解了制約造紙企業發展纖維原料、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三大技術瓶頸,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生態效益提升,每年可節約100萬立方米木材
環境整治的持續開展和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對傳統造紙行業的發展是一個特別的考驗。面對新形式、新要求,紫荊花紙業找到了秸稈造紙這一全新的發展方向。
“我們在研發過程中發現,本色紙的原料以竹漿、秸稈為主。而對于西北地區而言,秸稈的有效利用無疑是最好的出路。”寧夏紫荊花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和剛指著廠區堆積成山的農作物秸稈介紹說,寧夏川區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250萬畝,以前秸稈處理以焚燒為主,不僅污染空氣,還會引發火災、破壞土壤結構等。在秸稈資源的綜合化利用過程中,該公司將一根秸稈衍生出造紙、肥料兩條產業鏈,以生產更加適銷對路的健康產品,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轉變。
寧夏紫荊花紙業有限公司于2016年開工建設的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項目,規劃投資40億元,計劃2020年全部建成投產,形成年處理秸稈量100萬噸、年產本色漿紙25萬噸、年產有機肥62萬噸的生產規模。項目全面建成后,將使全區減少因秸稈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75萬噸,減少因秸稈堆放產生的面源污染COD總量80萬噸。“該項目還能減少木材消耗,有效節約森林資源。”徐和剛說,生產1噸紙需要4立方米木材,若采用秸稈造紙模式,按年產25萬噸規模的本色漿測算,每年可節約100萬立方米木材,約相當于14000公頃的森林蓄材量,成為寧夏最大的公益性“秸稈廢品收購中心”,并基本解決寧夏焚燒秸稈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
另外,秸稈造紙技術還從秸稈制漿“黑液”中提取出黃腐酸肥料,采用生物酶預處理技術,制漿用堿量下降60%,有機肥有機質高達60%以上,有機肥腐殖酸含量達30%,廢水產生量減幅66%,COD減幅達72.7%。項目技術工藝成熟可靠,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制成的有機肥投入到現代農業生產中,將解決土地因使用化肥產生的板結等問題。
社會效益顯著,帶動就業1500多人
“秸稈造紙的生產過程就是一個創新思路、節約成本的過程。”徐和剛告訴記者,和木材造紙相比,用秸稈造紙帶來的首先是生產成本的下降,本色漿比傳統漂白草漿節能50%,按年產25萬噸規模來計算,每年可減少4.3萬噸漂白劑等化學品用量,每噸漿節水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用水量下降66%。“另外,木材的砍伐和運輸成本也比秸稈高出不少。”徐和剛說。
不僅如此,寧夏紫荊花紙業有限公司從秸稈制漿“黑液”中提取出黃腐酸肥料,也是一個節約成本的環節。“過去處理一噸‘黑液’需要花費400元到600元,如今公司實現了‘一草兩吃、吃干榨盡’的目標,拉長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
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催生了秸稈收購業的發展。目前,該公司以每噸500元~600元的價格回收秸稈,每畝玉米地可以增收100元左右,不僅解決了廢棄秸稈造成的污染問題,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道路。秸稈收購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秸稈收儲和運輸物流業發展,有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了企業發展的社會效益。
“一期項目完成后預計年處理農作物秸稈25萬噸,生產10萬噸本色紙及紙制品,有機肥16萬噸,可新增銷售收入12.15億元,解決就業1500人。”徐和剛說,這將進一步帶動秸稈收儲和運輸物流業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