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騰蛟村綜合樓的大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傳統手工業特色村(做粗紙)”。文化禮堂內,則特地劃出了一片場地,用于擺放搗臼、石板水槽等器具。這些都是以前村民們做粗紙用的生產工具,如今已不太能見到了。
這個曾經以做粗紙而聞名的村,希望將老一輩人的經歷傳承下去,讓年輕人銘記過往。
這里曾是“粗紙之鄉”
粗紙,俗稱“小方草紙”,用早稻草作原料,成品呈橘黃色,有大小之分。小的有20厘米×20厘米,4張為一貼,24貼為一刀,20刀為一捆,一般用作日常衛生紙,俗稱坑邊紙。大的有50厘米×50厘米,2張為一貼,12貼為一刀,10刀為一捆,用作包桂圓、荔枝、紅棗等禮品,也叫包頭紙。因其面粗糙,通稱“粗紙”。
林于安從初中時開始跟著家里人做粗紙,一做就是十幾年,直到30多歲才開始新的事業。
每天天一亮,林于安就起床穿好衣服,開始辛勤的勞作。“騰蛟村做粗紙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明末清初,村民就開始以做粗紙為生。后來,便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都在做。”林于安說,久而久之,騰蛟村被周邊村稱為“粗紙之鄉”,聞名一時。
做粗紙是門“苦營生”
當時,做粗紙的原料只有一種,就是稻草。當地的稻草不夠,就需要到幾十里外的地方買原料。林汝華老人回憶,買好稻草后,連夜就得劃船回來,要不然也沒地方過夜。船上堆滿了稻草,重心不穩,劃船就成了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要是運氣不好遇到側面大風,還有翻船的危險。
等到原料準備妥當,需要把稻草浸在水里直到浸透、浸爛。整天與水打交道,所以,一到冬天,便是一年當中最辛苦的時節。有時河塘結冰,要敲了冰,卷起褲腿站在埠頭的河水里,一點點將稻草浸濕。冰冷的河水沒過膝蓋時的那份刺骨寒意,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只是夏天也不見得會舒服,雙手在有堿性的水槽里勞作,皮膚時常會潰爛,每每夜里用明礬水清洗,都能體會到鉆心的疼痛。
濕稻草經過十天半個月的發酵,直到爛透,才算完成了做粗紙的準備工序。隨后,要將已經爛掉的稻草晾曬,再加上石灰繼續發酵。接下來,用搗臼將草料搗爛,就可以用來做粗紙了。
這么一套工序下來,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加上后續的“撈粗紙”、擠水、剝紙、曬干,完成全部流程,便是一個半月之后的事情。曬粗紙時,同樣有著一把辛酸淚。下雨天別人往家里跑,做粗紙的人家卻要往屋外跑,搶收粗紙,以免淋濕而前功盡棄。
傳統手藝幾近消亡
上世紀70年代初,騰蛟村村民前往富陽考察學習機械化生產粗紙的方法,回來后,村里辦起了一家粗紙廠。“當時,這在十里八鄉也算是少見的企業了。”林于安說,機械生產出來的粗紙質量好、成本低、效率高,且對原料的要求不像手工生產時那么高,所以,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自然也就被漸漸淘汰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整個村里,仍在堅持手工做粗紙的,就沒幾戶了。其實到了這個時候,粗紙廠的生意也是每況愈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衛生用紙的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土法制造的粗紙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市場。
1994年,在經歷20余年的由盛而衰之后,粗紙廠關門停業了。自此,做粗紙這門手藝,在騰蛟村逐漸銷聲匿跡。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產業鏈B2B共享服務平臺,集行業資訊、行情分析、在線交易、集中采購、競拍、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了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高效連接,從而推動行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助力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為行業企業提供解決融資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