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4月18日消息: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來臨之際,今天上午,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前任校長楊玉良帶來一個好消息:中國傳統的開化紙工藝將在復旦得以“復活”,這是中國千萬計古籍的福音,今后,中華古籍要用中國自己的紙張來修復。
在中國傳統手工紙中,開化紙因其細膩潔白、薄中見韌、壽命長久的特質而享有尊貴地位與國際佳譽。開化紙史稱“藤紙”,其工藝源于唐宋,至明清時期趨于純熟。當時宮廷內的諸多文書與刻本皆使用開化紙,例如清代時期的《康熙字典》、《全唐詩》、《四庫全書》等著名典籍多由開化紙制作而成。然而這樣一種宮廷用紙的制作工藝卻由于歷史原因而失傳。
眼下,世界范圍內最受認可的傳統手工紙是日本和紙。世界主流機構基本也用這種紙張進行古籍保護修復工作。開化紙的失傳使得中國缺失頂尖品質的手工紙。而對于古籍保護來說,不能使用源自中國的優質手工紙來修復象征中華文脈的古籍,更是一種遺憾。雖然開化縣民間藝人已經嘗試恢復開化紙工藝,但是人員設備、科學技術的缺乏使得研究受到很大的制約。
2015年起,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研究團隊相繼與開化縣“開化紙傳統技藝研究中心”、廣州市《廣州大典》中心合作,攜手啟動開化紙傳統工藝恢復項目研究。今年,“開化紙——楊玉良院士工作站”正式啟用。
據悉,復旦的開化紙工藝恢復研究團隊由楊玉良牽頭,集結了該校多個領域專家,不僅包括專注手工紙研究的文博系教授陳剛,潛心古籍研究的圖書館研究館員楊光輝、副研究館員樂怡,還聚集了科學領域的專家,如生物學教授鐘揚的團隊,微生物學教授鐘江的團隊,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員、化學博士余輝等。
楊玉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一種品質優良、能保存千年的開化紙若能重現,就能實現用中國自己的紙張來修復中國古籍,為古籍修復提供重要的材料保障,提升中國古籍修復的民族自信心與國際影響力。開化紙工藝的恢復不僅僅對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具有深遠意義,也將對紙張相關產業形成一定的經濟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