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據《勞動報》報道,用現代科技保護古老典籍,為文化傳承培育新生匠人,被剛成立兩年半的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視為使命。昨天,研究院院長楊玉良表示,專注于開化紙工藝恢復的工作站已經啟用,這個囊括了跨學科專業人才的團隊將以科技手段復興開化紙,今后中華古籍的有望用中國自己的紙張來修復。
相關紙張介紹: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里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這種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
“中國傳統紙張壽命極長,可達四千年。而現代紙張,就算是造幣用紙,壽命也不過四百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楊玉良表示,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學科建設的一個重心,就是對于國家重要文化遺產與技藝的研究,當前的核心課題是開化紙工藝恢復。在中國傳統手工紙中,開化紙因其細膩潔白、薄中見韌、壽命長久的特質而享有尊貴地位與國際佳譽。開化紙史稱“藤紙”,其工藝源于唐宋,至明清時期趨于純熟。當時宮廷內的諸多文書與刻本皆使用開化紙,例如清代時期的《康熙字典》《全唐詩》《四庫全書》等著名典籍多由開化紙制作而成。然而這樣一種宮廷用紙的制作工藝卻由于歷史原因而失傳。
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受認可的傳統手工紙是日本和紙。楊玉良說,開化紙的失傳使得中國缺失頂尖品質的手工紙。而對于古籍保護來說,不能使用源自中國的優質手工紙來修復象征中華文脈的古籍,更是一種遺憾。雖然開化縣民間藝人已經嘗試恢復開化紙工藝,但是人員設備、科學技術的缺乏使得研究受到很大制約。
“從2015年起,我們的研究團隊就相繼與開化縣“開化紙傳統技藝研究中心”、廣州市《廣州大典》中心合作,攜手啟動恢復項目研究”,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表示,這個研究團隊集結了多個領域的專家,不僅包括專注手工紙研究、古籍研究的研究員們,還包括生物學、微生物學、化學等科學領域的專家。
楊玉良表示,這樣一種品質優良、能保存千年的開化紙若能重現,就能實現用中國自己的紙張來修復中國古籍。目前,對開化紙的制作記錄極少,通過查閱文獻和古籍,團隊已經分析出開化紙的制作原料里面含有蕘花,這是一個重要突破。“目前我們已經在培育蕘花苗,為造紙儲備原料。”楊玉良說,研究團隊已經在嘗試提取蕘花中的纖維。在古籍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微生物,“繁殖特別慢,甚至需要100年才能看得出變化,實驗室沒法培養。”這一微生物的發現使得古籍鑒定有了更準確、突破性的方法。
造開化紙,有幾道關要過。楊玉良透露,目前研究中的某些步驟已經可以現代化,正在設計相應的設備。“古籍要定期脫酸,傳統國外的一些辦法并不適合中國。”據了解,目前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新的脫酸劑,以前可能每五年就要脫次酸,現在至少可以延長一倍時間。
相關紙張介紹: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里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這種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