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土壤污染治理的環保風暴正在蓄勢待發。近日從多個省份了解到,《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出臺后,遼寧、山西、甘肅、廣東、四川、寧夏等多個省份開始醞釀地方“土十條”細則。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這些地方細則包括劃定污染區域、投入治理資金數量、治理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并將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制定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落地具體“時間表”。與此同時,各個地方也在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范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并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在遼寧省政府制訂的《遼寧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當中,將土壤與大氣、水同列為全省五大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方向。并將重點針對石油、化工、冶煉為主的重工業城市,重點工業場地,歷史遺留污灌區和油田、礦山的土壤污染問題,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此外,《甘肅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進入意見征求階段,內容除了包括2020年和2030年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以外,還將未來工作任務按照“分類管理、預防為主、控制污染、實施治理”等思路,列出37項具體工作,并且將每項工作明確到具體部門。
10月底,四川省成立土壤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該專委會將通過行業調查,篩選出適合四川的土壤治理技術和裝備,并評估從業單位的資信與業績。據悉,四川省還在積極爭取總額達15220萬元的中央土壤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并在成都、樂山、德陽、瀘州等市開展了農用地和工業場地再開發利用土壤環境治理與修復試點。
作為土壤污染治理首個綱領性文件,“土十條”出臺的背后是我國土壤污染“觸目驚心”的現狀。盡管國家三令五申,但是與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進展緩慢,由于治理難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較高的技術門檻,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產業鏈條,整個產業市場目前基本處于信息封閉化和競爭無序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