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熟行業,造紙業顯然已經過了它的黃金發展期。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下游需求不景氣的影響,基本上從2008年開始,我國造紙業產量增長率開始放緩,至2011年開始,造紙行業已經基本飽和,年增長率維持在3%左右。
圖:中國紙及紙板產量及增速(數據來源:中國造紙業協會《中國造紙工業2015年度報告》)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傳統行業,造紙行業直接面臨著“十二五”以來落后產能的不斷淘汰,其中2014年淘汰的落后過剩造紙產能達479萬噸,占總產能4.6%。我國造紙行業步入“去產能化”周期。2014年納入國家統計局造紙企業環境統計的數量是4664家,相比2011年的5871家,足足降低了20.6%,企業數減少,產業集中度提高,行業正處于一場巨大變革之中。當前造紙業全國前10的造紙企業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30%左右,前100位的紙企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60%左右,可見造紙業產能還有繼續淘汰的空間,不斷淘汰落后產能也是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圖:中國造紙企業歷年數量變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下同)
總之,造紙行業正處于去產能、調結構的轉型期,紙企將面臨一場深刻的變革,在變革中尋找新的突破點,抓住發展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造紙企業該何去何從,鳳凰涅槃還是直接狗帶呢,企業仿佛走到了自己命運的十字路口。商業很好玩的一點就是,對于一方玩家是挑戰的時候,很有可能它確實是另一方的機遇,而這一方,是環保企業,但這只有具備行業敏銳度和市場遠見的才能嗅到。表面來看,伴隨著企業數量下降,市場飽和,造紙行業的環保需求將不斷下降,中國造紙行業的三廢排放逐年下降的數據似乎也正印證著這樣的判斷。
但如果我們撥開三廢排放數據的表面,考慮到近年來逐年提升的環境標準以及造紙業自身需要完成清潔生產、升級改造的強大內部需求,市場就會展現給智者的另一面。2003年造紙大省山東開始推行嚴格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標準一出即引發一片罵聲。這一標準制定的背后是國家的“南水北調”工程計劃,其中東線剛好經過山東南四湖區域,而這一帶正是傳統污染重、排水量大的造紙業密集區。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南水北調工程沿途需將劣質五類水質治理達到水源地標準,于是就有了“史上最嚴的”造紙業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由于是分階段逐步加嚴,標準一出臺,山東各大造紙企業就直接瞄準了2010年的標準要求,而這個時間節點正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通水時間!“這么嚴的標準,不是要把企業逼死嗎?”多數企業發問!是的,在這一輪升級改造過程中,大量企業的確直接狗帶了,山東原有的200多家制漿造紙企業還剩下十幾家。單看數量,好像真不行了。但山東造紙行業的規模和利稅分別是10年前的2.5倍和4倍,高居全國前列。加嚴的標準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倒逼這些企業加快升級改造,提高自身競爭力,從而發展壯大。從疑問和不滿,到領跑全國造紙業;從曾經外排廢水COD濃度450毫克/升,到現在降至60毫克/升左右,從惡名昭著的“白紙黑水”到現在污染治理水平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造紙企業拉動了一方經濟,山東造紙企業完成的一輪脫胎換骨似乎給我們上了完美的一課。傳統上,政府為了經濟發展,一直以來對企業排污也是半睜眼半閉眼,但一旦排放標準變得嚴格,又或者類似南水北調、奧運、G20這種舉國大事的時候,這些排污大戶則很可能短時間內就面臨著一個抉擇,要么無聲無息地狗帶,要么完成新一輪的升級改造,通過提升自身清潔生產技術以及加大環保投入等來營造企業的綠色競爭力,以滿足國家或者地方日趨嚴格的環保標準。
圖:中國造紙業單位工業水處理及廢氣處理運行費用
事實上,統計表明,雖然造紙業三廢排放逐年下降,但與此同時造紙業單位工業水處理運行費用卻在逐年提升。這就意味著在造紙業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在排放標準趨嚴的背景下,這些企業的環境服務附加值在不斷上漲,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可以說一塊誘人的蛋糕!此外,除了傳統的污水治理,單位廢氣處理費用不斷上升表明,造紙業廢氣治理未來也值得環保企業關注。總而言之,在這樣轉型升級的變革期,傳統重排污企業必須要有足夠的行業前瞻性與視野去積極主動提升清潔生產能力,環保企業也必須要能精準識別造紙業三廢治理這片紅海中的藍海,提早布局和相關造紙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助其實現三廢排放達標、甚至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