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紙業新聞 ? 正文

安徽涇縣宣紙何以壽千年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04??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瀏覽次數:356
核心提示:

1982年,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啟蒙者、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一行來到安徽涇縣,一睹手工造紙的秘密。那時的中國,對這位已經紅透西方的當代藝術家一無所知,在長住涇縣二十多天的時間里,勞申伯格用宣紙創作了50多張版畫。

劉海粟曾專程參觀涇縣宣紙廠,揮毫寫下“紙壽千年,墨韻萬變”八個大字。李可染造訪涇縣宣紙廠時,滿懷感激地對工人三鞠躬:“沒有你們就沒有我”,一時傳為佳話。

晾曬后的稻草和青檀樹皮叫燎草、燎皮,經過洗滌后會被送到皮草選撿房進行挑選,把劣質、粗糙、霉變、顏色不同的材料挑揀出來。經過選撿的皮草料才能送去碓草。

始于唐代產于涇縣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最早出現“宣紙”這一概念,也說明了它的功用:“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其后的典籍《新唐書》、《舊唐書》都有宣紙的記載。安徽省博物院所藏張即之《抄經冊》,被王世襄論證為最早的宣紙實物。宣紙成熟應當是在元明時期。文震亨在其所著《長物志》中曾云:“吳中灑金紙、松江潭箋,俱不耐久,涇縣連四最佳。”楊大金著《中國實業志》中更直接:“宣紙產于安徽涇縣。涇縣晉時屬宣州郡,唐時屬宣州,皆為貢品,世稱宣紙。”


 

撈紙工人、全國勞動模范周東紅端著長方形的細密、工整的竹簾床,側著往紙漿槽中浸下,抬起簾子,水從竹簾縫中滲出,做紙的纖維則平鋪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棉絮狀的一張濕潤的宣紙。

地處皖南山區的安徽涇縣環境優美,溪水回環,黛瓦粉墻,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當地人沿用舊稱“涇縣宣紙廠”)廠區就坐落在涇縣榔橋鎮烏溪村。

廠區內,可見一塊塊由山坡改造而成的曬灘(曬宣紙原材料的山坡),仿佛山體的補丁,上面曬滿了燎皮、燎草(燎皮,經加工后的青檀樹皮;燎草,粗加工后的沙田稻草,造紙時燎草與燎皮的比例不同,造出的紙種類就不同),極具氣勢。清蔣士銓《白露紙》“白肌膩里藏骨筋,平鋪江練展晴雪”,就是燎皮草料在曬灘翻曬的場景。如吳冠中所說:“廠房四周的山坡上晾滿了稻草,那是宣紙的糧食。”深山流出的水匯成烏溪,分兩支穿廠區而過,清澈的山溪直接引到紙槽間作為撈紙之用。

在溪畔山前,就是落成不久的中國宣紙博物館。遠望宣紙博物館,就如一撂已經攤開疊好的宣紙,置于青山綠水間。

清代古紙鎮館之寶

中國宣紙博物館是全國首個系統性綜合宣紙博物館,共有三層:一樓為宣紙歷史與技藝展示區;二樓為館藏宣紙與書畫精品展示區;三樓為書畫展廳。2015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向中國宣紙博物館捐贈了30盒(卷)清代舊紙,其中包括不同規格的紅色描金龍紋斗方3盒、白素絹10卷、五色蠟箋(純色)1卷、五色灑金絹10卷等類型和規格,這批古紙系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加工制作。目前只打開了3盒(卷),博物館展出的也僅有其中6張。這些宣紙都是乾隆年間的原包裝,特別考究,成為中國宣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清代“露皇宣”因是丈六形制,故又稱“丈六宣”,是宣紙中的極品,屬特凈宣。露皇宣創制于明初,清嘉慶十一年《涇縣志》載:“露皇以帝子而名,溯厥妙制。”特點是潔白如玉、紋理清晰、文藻精細、軟中有韌。生產露皇宣的難度極大,工藝要求高,需30多個技術精湛的工人密切配合、協調一致才能抄造。涇縣的生宣千里迢迢被運送到皇城,加工成熟宣,幾百年后,這批紙又回到涇縣。


 

檢紙工人要以極快的速度發現紙面上最細小的空洞和破損,那些有瑕疵的將重新回到紙漿槽中。

此外,還有中國書店、榮寶齋、朵云軒等藝術機構贈送的舊紙。展出的藏品也有紅星宣紙廠以前的產品,包括1983年的獲獎產品。博物館還收藏了一些產量少、具有紀念意義的特種紙,比如,世博紀念宣、2009年紅星牌建國六十周年紀念宣、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特制宣、紅星牌97香港回歸紀念特制宣紙。據中國宣紙博物館館長胡文軍介紹,以前宣紙廠并沒有庫存的概念,斷斷續續留存了一些,現在是有計劃地留存宣紙,館藏書畫作品及老宣紙已經有上萬件。還從拍賣場上競買珍稀的老宣紙。2012年,在北京都市聯盟拍賣會上,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紅星牌四尺黃料夾宣,被認為現今僅有一刀存世,成交價38萬元。2013年,上海嘉泰春拍上,1984年紅星龜紋凈皮宣紙(10刀)附原紙箱,最終以20.7萬元成交。博物館也在涇縣當地征集老宣紙,包括一些文獻資料和傳統制作工具,以豐富館藏。

活態技藝百道工序

除了靜態的藏品展示及陳設外,中國宣紙博物館還直接在博物館的生態園開設技藝展示與體驗區,再現宣紙制作流程。

在這里,仍沿用著明清繁盛時期生產宣紙的108道純手工工序,觀者可以體驗傳承千年的“古法宣紙”制作工藝流程。宣紙的制作大致可粗分為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烘等18道工序和108道不同的制作過程,從原材料制作到整個產品的完成,要花將近3年時間。

進入技藝展示與體驗區,首先看到的就是宣紙原料的“錘煉”過程:精挑細選后的燎草、燎皮用巨大的木槌夯打,目的是把纖維打碎。清代詩人趙廷揮的《感坑》就有描寫涇縣山溪人家制作宣紙的詩句:“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宣紙制作心手相傳,古老的工序仍舊沿用至今,只是在技術上有所改進,比如石碓碓皮,過去是水車帶動,現在是電力帶動。

制作宣紙的重要步驟之一——撈紙現在仍沿用百年前的方式。《天工開物》中記載:“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后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涇縣宣紙廠的撈紙場景與此記載一樣。

國家標準委所規定的標準宣紙為:采用產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沙田稻草和青檀樹皮,不摻雜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涇縣特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經過特殊的傳統工藝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在安徽省涇縣行政區域內,以傳統工藝生產的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20世紀60年代,造紙專家陳志慰等人采用美國國家標準認可的Tappi老化實驗法測試得出,宣紙的纖維在1000年后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還能繼續使用。

自古以來,宣紙就有“輕似蟬羽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之譽。因為宣紙易于保存,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不蠹不腐,故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之稱。

時至今日,涇縣仍是中國畫家的朝圣之地。于他們而言,宣紙就是賴以為生的糧食,畫家和書法家在上面揮毫潑墨,誕生了黑白相融、濃淡相滲的中國畫。“至薄能堅、至厚能膩”的宣紙,讓歷代文書典籍、書畫作品得以流芳百世。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黄梅县| 桐庐县| 察雅县| 深泽县| 册亨县| 罗田县| 灵璧县| 奈曼旗| 遵化市| 亚东县| 崇义县| 曲阳县| 清丰县| 贵南县| 曲沃县| 普定县| 时尚| 孟津县| 邯郸市| 清丰县| 加查县| 安图县| 凤山县| 佛坪县| 葵青区| 静宁县| 杭锦旗| 张掖市| 长寿区| 北流市| 齐河县| 商丘市| 句容市| 平遥县| 措美县| 枣庄市| 怀仁县| 福贡县| 兴国县| 长岭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