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匡莊小匡莊,早晨起來‘踢里哐啷’。”這句俗語描述的是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龍家圈鎮大、小匡莊村老百姓忙碌于桑皮紙制作的場景,“踢里哐啷”是制作過程中墩砸桑樹皮時發出的聲音,而這句俗語竟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在歷經300多年滄桑后,這種凝結了無數匠人的古老手工技藝已經逐漸被機器及現代化的光芒遮掩。
幸運的是,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小匡莊村李慶亮傳承下來,他也是桑皮紙第21代傳承人,向前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
桑皮紙也被成為老紙,以桑樹皮為原料制成,紙張呈天然乳白色,質地柔韌,耐磨損,甚至有著“千年老紙”的美譽,據說只要保存得當,干透的桑皮紙千年不褪色。古時桑皮紙廣泛應用于買賣契約、文書等記載,如今成為不少書畫家的新寵。
在李慶亮的農家小院內,幾位頭發半白的中老年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有時一人身兼數職,而他們多數跟著李慶亮制作了30多年的桑皮紙。也就是在這小院內,記者看到了桑皮紙的主要制作過程。
李慶亮說,桑皮紙最主要的制作流程為選料、鍋蒸、石碾碾壓、墩砸桑皮泥、刀割、制漿、竹簾抄撈以及晾曬。制作過程中,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為竹簾抄撈,這直接決定了桑皮紙紙張厚薄均勻及平整度。在一個盛放有桑皮紙漿的水池邊,一位老師雙手把持木桿,將平整細密的竹簾放入池中撈出,水從細密的竹簾空隙中過濾掉,竹簾上方留下了薄薄的一層桑皮纖維漿,整個竹簾上還能看到粗細不一的纖維,增添了幾分古樸色彩。李慶亮說,沒有幾年的經驗積累,很難做到一撈成型。
在一間屋內,晾曬好的桑皮紙被整齊碼放在墻角,天然乳白的桑皮紙發出淡淡的清香味,桑皮紙也成為書畫家的新寵,供不應求。桑皮下腳料制作的油簍紙也成為老字號酒廠、醬菜廠保存食品的不二之選。
李慶亮說,桑皮紙從桑樹皮到紙張需要大約3個月時間,而且一斤桑樹皮只能出一兩多紙,整個制作流程生態無污染,李慶亮甚至用桑皮紙沖洗的紙漿水澆樹。
盡管李慶亮有其他更賺錢的產業,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堅守了30多年的桑皮紙古法技藝,而且還要傳承給下一代。正是因為桑皮紙有著“千年老紙”的稱號,李慶亮正在與故宮博物院聯系,如果能加入到故宮書畫修復工程,桑皮紙也將被賦予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