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元興元年,蔡倫利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成功制造出現代紙的原型。如今,互聯網時代,印刷行業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以來,“互聯網+”浪潮席卷全國,各行各業都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安上“互聯網”翅膀,助力騰飛,印刷行業也不例外。
書報雜志等出版物本一直是印刷行業的大客戶,但在互聯網時代下,這樣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顯得過時,印刷業也因此遭遇挑戰。而印刷業必需的機器、人手及場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被壓縮。
在產能過剩、印刷器材閑置、工藝管理落后的行業窘境中,充分調用行業資源,整合供求關系,做好品控,是印企殺出重圍的最佳路徑。無論是客戶還是印企,通過互聯網都能夠有效地管理資源流、訂單流、資金流和物流,通過對資源、業務、生產能力的整合實現跨地域調配,這已不僅僅是簡單地觸網,而是把整個產業鏈的資源重新整合利用,打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印刷業之所以應該主動擁抱互聯網,是因為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印刷術在互聯網出現后,從市場定位到消費者習慣,從整合社會資源、供應鏈上下游彼此間的合作到延伸產業鏈、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從內部管理到與客戶溝通,都在發生著不管我們是否愿意看到的各種變化——順勢者昌,逆勢者亡;變則通,不變則壅。
同時,互聯網的出現推動著整個社會都在發生著急劇的改變,大到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意識,小到印刷企業的業務承接、生產組織、客戶提出的要求,臺灣健豪這幾年的成功就是源于他們較早地意識到并且順應了這一變化。
如何真正實現“互聯網+”,是傳統印刷業必須解決的問題。以往成功的傳統印刷企業多是重資產型企業,生產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當外部競爭環境相對殘酷時,印廠必然要從生產型企業過渡到服務型企業,再徹底轉變為營銷型企業。
無論進行怎樣的探索,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傳統印刷企業對接互聯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因為需求是企業組織開發的唯一源泉。如果只是從眾,那么十分有可能因為對市場和時機的把握欠火候、對自己的能力與特長把握欠準確,最終導致滿盤皆輸。好在這幾年不光有印刷人嘗試著去做“+互聯網”的工作,也有網絡媒體向經營方向延伸,積極開拓市場以求實現盈利的目的。
傳統印企的愿景,是通過“互聯網化”來實現印刷行業的網絡平臺化和大數據整合,從重資產印刷企業“變身”大數據供應商,以互聯網思維構建印刷全外包服務技術平臺。毫無疑問,在中國“印刷+互聯網”的前景大有可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傳統印企走上互聯網的快車道,邁進“云印刷”時代。印刷的“互聯網+”時代已然到來,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