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霧霾污染逐漸為人們關注,藍天白云成為人們的熱切期盼。為了提升空氣質量,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治霾政策,通過不懈努力,空氣質量呈現逐漸好轉趨勢。據環境保護部近日通報,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74個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
“大氣十條”是開啟藍天之旅的正確路徑
環境保護部3月22日向媒體公布了2015年“12369”熱線及全國環保微信舉報受理情況。2015年,“010—12369”環保舉報熱線及全國環保微信舉報平臺共受理群眾舉報近15000件,其中熱線受理1145件,微信平臺收到13719件,其中,舉報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反映大氣污染問題的舉報高居首位,占全年受理總數的78.3%。
由舉報熱線可以看出,大氣污染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空氣污染和霧霾治理也一度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對霧霾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治霾密集出臺多項措施。今年2月4日,環境保護部向媒體通報,2015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呈轉好趨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
近年來,霧霾污染逐漸為人們關注,藍天白云成為人們的熱切期盼。為了提升空氣質量,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治霾政策,通過不懈努力,空氣質量呈現逐漸好轉趨勢。據環境保護部近日通報,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74個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
“大氣十條”是開啟藍天之旅的正確路徑
環境保護部3月22日向媒體公布了2015年“12369”熱線及全國環保微信舉報受理情況。2015年,“010—12369”環保舉報熱線及全國環保微信舉報平臺共受理群眾舉報近15000件,其中熱線受理1145件,微信平臺收到13719件,其中,舉報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反映大氣污染問題的舉報高居首位,占全年受理總數的78.3%。
由舉報熱線可以看出,大氣污染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空氣污染和霧霾治理也一度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對霧霾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治霾密集出臺多項措施。今年2月4日,環境保護部向媒體通報,2015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呈轉好趨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
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各地不斷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河北為例,雖然省內多個城市依舊高居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前十,但去年全省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8.9%,比2013年下降28.7%,已經提前兩年達到2017年消減25%的目標。
再看北京,2013年PM2.5年平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85.9微克/立方米,2015年80.6微克/立方米,降幅分別為4%和6.2%。雖說PM2.5濃度下降一步一個腳印,但對比“大氣十條”2017年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兩年內還要下降25%,難度很大。
與此同時,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PM10、SO2和NO2三項可比指標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7.4%、16.1%、6.3%。從各指標平均濃度來看,SO2、NO2、CO和O3等4項指標均達標,PM2.5、PM10分別超過年均值二級標準42.9%、24.3%。
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第一批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來看,一是達標城市數量同比增加,較2014年增加了廈門、江門和中山3個城市。二是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1.2%,同比升高5.2個百分點。三是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下降,PM2.5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從74個城市6項指標平均濃度來看,SO2、NO2、CO和O3等4項指標均達標,PM2.5、PM10分別超過年均值二級標準57.1%、32.9%。
此外,根據過去十年間衛星數據顯示的PM2.5污染水平變化,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和中部的PM2.5濃度明顯下降,這些數據很好地證明了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成效。
堅定不移實施“大氣十條”藍天可期
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十條”,從減少污染物排放、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等10個方面提出了35項防治措施。近兩年通過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取得了一些成果。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2015年與2013年相比,PM2.5平均濃度下降23.6%。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7.4%,比2013年下降了9.3%;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比2013年分別下降29%、20.9%和27.7%。
但影響PM2.5環境質量的因素眾多,目前列入總量減排范圍的指標還不夠。各地源解析逐步弄清了原因,既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問題,也有未納入減排體系的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污染物的原因,還有城市環境管理滯后因素影響等。另外,不利氣象條件也是導致霧霾的重要原因。我國年平均風速只有約2米/秒~3米/秒,大氣擴散條件不佳,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加強,冬季大氣混合層降低,濕度增加,加劇了霧霾程度。
總體看來,“大氣十條”實施以來,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國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均按期實現。這充分說明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方向、對策是正確的、有效的,減排的目標、重點是明確的、有針對性的,一定要堅定信心。發達國家治理霧霾的路徑與我國基本相同,我國烏魯木齊、蘭州、太原等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說明了這一點,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改善、APEC藍和閱兵藍更進一步從實踐上驗證了治理的正確性。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大氣污染防治的緊迫性、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減排是一個從簡到難的過程,重霾元兇是高強度的工業排放,是過重的產業結構,是過度依賴煤炭的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是日益增長的機動車污染。精準施治一直是“大氣十條”倡導的原則,調結構、減煤炭、嚴控車,成為各地治霾的關鍵詞。正如實施初期專家所預計,2016年,各地治霾全面進入攻堅階段。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各地不斷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河北為例,雖然省內多個城市依舊高居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前十,但去年全省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8.9%,比2013年下降28.7%,已經提前兩年達到2017年消減25%的目標。
再看北京,2013年PM2.5年平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85.9微克/立方米,2015年80.6微克/立方米,降幅分別為4%和6.2%。雖說PM2.5濃度下降一步一個腳印,但對比“大氣十條”2017年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兩年內還要下降25%,難度很大。
與此同時,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PM10、SO2和NO2三項可比指標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7.4%、16.1%、6.3%。從各指標平均濃度來看,SO2、NO2、CO和O3等4項指標均達標,PM2.5、PM10分別超過年均值二級標準42.9%、24.3%。
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第一批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來看,一是達標城市數量同比增加,較2014年增加了廈門、江門和中山3個城市。二是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1.2%,同比升高5.2個百分點。三是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下降,PM2.5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從74個城市6項指標平均濃度來看,SO2、NO2、CO和O3等4項指標均達標,PM2.5、PM10分別超過年均值二級標準57.1%、32.9%。
此外,根據過去十年間衛星數據顯示的PM2.5污染水平變化,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和中部的PM2.5濃度明顯下降,這些數據很好地證明了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成效。
堅定不移實施“大氣十條”藍天可期
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十條”,從減少污染物排放、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等10個方面提出了35項防治措施。近兩年通過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取得了一些成果。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2015年與2013年相比,PM2.5平均濃度下降23.6%。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7.4%,比2013年下降了9.3%;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比2013年分別下降29%、20.9%和27.7%。
但影響PM2.5環境質量的因素眾多,目前列入總量減排范圍的指標還不夠。各地源解析逐步弄清了原因,既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問題,也有未納入減排體系的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污染物的原因,還有城市環境管理滯后因素影響等。另外,不利氣象條件也是導致霧霾的重要原因。我國年平均風速只有約2米/秒~3米/秒,大氣擴散條件不佳,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加強,冬季大氣混合層降低,濕度增加,加劇了霧霾程度。
總體看來,“大氣十條”實施以來,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國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均按期實現。這充分說明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方向、對策是正確的、有效的,減排的目標、重點是明確的、有針對性的,一定要堅定信心。發達國家治理霧霾的路徑與我國基本相同,我國烏魯木齊、蘭州、太原等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說明了這一點,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改善、APEC藍和閱兵藍更進一步從實踐上驗證了治理的正確性。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大氣污染防治的緊迫性、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減排是一個從簡到難的過程,重霾元兇是高強度的工業排放,是過重的產業結構,是過度依賴煤炭的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是日益增長的機動車污染。精準施治一直是“大氣十條”倡導的原則,調結構、減煤炭、嚴控車,成為各地治霾的關鍵詞。正如實施初期專家所預計,2016年,各地治霾全面進入攻堅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