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再豐富,再日新月異,紙媒也是不會消亡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談到,電子書是取代不了紙質書籍的,閱讀電子書與紙質書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何香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現在青少年讀書大部分是電子書,通過紙媒閱讀的很少,“前些年坐地鐵,會看到青年人每人拿著一張報紙在看,現在每個人都拿著手機。”對這一發現,何香久略感失落,“我們國家是有閱讀傳統的,但現在國人讀書量在銳減。”何香久這幾年一直在做公共閱讀的調查,他調查發現其實真實數據更不樂觀。
他打趣說道:“我們中國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但是一年只讀半本書和一年讀60本書的人能聊天嗎?能‘氣自華’嗎?肯定做不到。”對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全民閱讀”,何香久印象深刻,“他是第二次提‘全民閱讀’,把我們公眾的文化接收看成一個國家戰略,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在何香久看來,全社會要形成讀書的風氣,“這是人格養成的必要過程。”
要形成全社會讀書的風氣,何香久認為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他以近兩年的調研發現為例指出,很多農家書屋配置的書都是一樣的,“山東的書有種水稻的,湖北、海南的書有種高粱的”。何香久分析稱,國家拿出幾百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但是真正享受的主體卻是農村留守的老人和兒童,“他們有沒有能力享受呢?”何香久反問道,農村的青壯年勞力都到城市打工了,他們享受不到城市的紅利;財政部投入的幾百個億他們也享受不到,“所以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城市和農村文化享受的邊緣人。”
基于此,何香久認為,搭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時候一定要考慮2.6億農民工,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文化紅利。何香久介紹說,他曾問過一些農民工,每年看幾本書,“出來打工10年的農民工告訴我10年沒看過一本書。”何香久2015年開始著力籌建第一家農民工圖書館,預計2016年可以向農民工開放,“我先調查他們需要哪方面的書,除了滿足他們的要求之外,還要做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