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樓垃圾箱層層爆滿,住宅樓走道里展示著各式包裝盒。電商物流很忙,快遞小哥很忙,清潔工人很忙……這些瘋狂的場景提醒著人們:“雙11”,余音繞梁。
余音繞梁的不只是成交額輕松突破900億元,還有同樣輕松破紀錄的4.67億的物流訂單。海量快遞包裝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令人擔憂。
快遞包裝究竟會產生多少垃圾?垃圾處理專家、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維平曾做過相關研究:我國每年產生包裝廢棄物約1600萬噸,在城市固體廢物中,包裝物的體積占比近五成,重量占比超過三成。
國家郵政局近日發布國內首份“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共消耗約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料袋、21億個封套、67億個包裝箱、114.5億米膠帶、20.1億個內部緩沖物。
隨著網購的發展,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更大的污染來自于無人回收的包裝物。比如,對透明膠帶、快遞包裝內填充的空氣囊、塑料袋等材料,大部分回收站不回收,只能扔掉。透明膠帶等物品的主要原料為聚氯乙烯,深埋在土壤中要100年才能自然分解;如果焚燒,不但產生刺鼻氣味,還會驅散寶貴的藍天。
快遞過度包裝,成為電子商務勃興后繞不開的現實議題。面對問題,向立法求助是很自然的條件反射。雖然目前我國還沒有包裝法,但全國人大常委會1995年通過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8年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都明確要求防止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國務院2009年發布《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提倡簡潔包裝、環保包裝,并鼓勵群眾對過度包裝進行舉報;《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2010年正式實施,對食品和化妝品銷售包裝指標均作出強制性規定。
遺憾的是,立法時費盡心機,換來執法層面的軟弱無力。快遞過度包裝日益泛濫,在某種意義上,過度包裝成了買賣雙方規避損失的“防火墻”,商家靠包裝贏得好評,買家也憑此而更放心。
對于快遞包裝,國家郵政局2011年發布了《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規定快遞包裝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快遞封裝用品,但對用什么材料、如何包裝并沒有明確規定。國務院法制辦近日又透露,將制定出臺《快遞條例》,對野蠻分揀嚴厲處罰。但愿法律的不斷完善能化解網購買賣雙方對過度包裝的依賴。
還是那句老話,“徒法不足以自行”。惟有執法硬起來,消費理念才能健康環保起來,快遞業才能有序起來,包裝上的糾結才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