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6月1日起,國家下調包括紙尿褲產品在內的14種日用消費的進口關稅稅率,其中紙尿褲關稅稅率降幅最大,由原來的7.5%下降為2%。
新政一經公布,業內“激起千層浪”,與之相關的生產企業對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議論紛紛。政策的變化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關稅稅率大幅下調真的意味著“狼來了”嗎?
政策轉向,紙尿褲影響幾何?
紙尿褲關稅下調近兩月以來,終端市場反應平淡,并未出現預期的進口產品價格普降。盡管商超或電商渠道仍不時進行“優惠大促”,但也只是正常的季節促銷行為,與關稅下調關聯不大。業內生產商對此次政策的大轉向也大多持觀望態度。
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針對新政影響對恒安、維達、景興、東順、爹地寶貝、昱升、百順、唯爾福等多家業內企業進行了調查,紙尿褲生產企業對政策的反映不一,認為政策實施對生產企業“影響很大”的約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50%,其余被調查企業則認為“影響一般”甚至“影響很小”。這或許與政策剛實施不久,各方影響還未顯現有關。
但是在政策發布之初,就有生產企業認為關稅的下調將徹底改變中國紙尿褲市場的格局,以日本進口紙尿褲為首的國外品牌將搶灘中國市場,爭取到更大的市場份額,而國產紙尿褲品牌前景堪憂。
多數企業的擔憂集中在關稅下調后,進口品牌對國產品牌所造成的正面沖擊。近年來,不少跨國紙尿褲生產企業將生產廠移至如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低廉地區,從而降低產品成本,產品價格已經開始下降。關稅下調后,進口紙尿褲產品價格再次隨之降低,國產紙尿褲與進口紙尿褲之間的價格優勢將進一步縮小,原本就對進口產品趨之若鶩的消費者在購買時會更偏向進口產品。
渠道方面,關稅政策的調整,讓進口紙尿褲入境更加便捷,渠道商進貨選擇性更加多樣化,在選擇多樣性增強的情況下,可能最終會導致一些經銷商轉投銷量正盛的進口紙尿褲。
不過,對于以上擔憂,廣東百順紙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的蔡璧琪經理認為,就紙尿褲終端定價組成結構來看,關稅由于在定價體系中占比較小,對終端價格影響是有限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新政實施以來,終端難見因關稅下調而出現的價格全面降低現象。而渠道上,近年來進口紙尿褲對國產紙尿褲地盤的爭奪由來已久,經銷商轉投進口產品也并不是當下剛剛出現的問題。
進口產品來襲,本土產品是“危”是“機”?
盡管各種因新政而起的反映尚未到來,但進口紙尿褲大舉搶灘中國市場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現象。
據寧波海關統計,2015年1~2月寧波口岸進口嬰兒紙尿褲4,300t,價值2.1億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3倍和4.5倍。日本為主要進口來源地,進口4,257t,增長4.3倍,占同期進口總量的99%。
近年來,進口紙尿褲銷量不斷攀升,盡管進口產品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主攻高端市場,對低級別區域的沖擊較小,國產紙尿褲生產企業仍然感覺到壓力的存在。但國產紙尿褲生產企業不應該也不可能永遠回避競爭,正如廣東景興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的品牌經理JoeyZeng所說,壓力也會創造良性競爭環境,激發國內生產企業的創新能力。此次關稅的下調,正是將國產品牌推向了競爭的前沿。
在經濟貿易全球化、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逐漸被打破,全球的企業都將置于同一平臺上競爭,而消費者則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這是大勢所趨。當然,國家也會從關稅、貿易政策等層面對民族品牌進行保護,但這也僅僅是暫時的,民族企業若想生存,必須學會豐滿自己的“羽翼”,通過正視自己與進口產品的差距,不斷改進和完善,走出國家的貿易庇護。
杭州舒泰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躍認為這些政策上的調整屬于正常現象,“中國進入WTO的時候,就有人說‘狼來了’,但后來證明中國的市場發展還是非常好。市場大了,自然有人會來‘分一杯羹’。”他表示,只有企業自身實現轉型,才能長久生存。
在國家一再強調產業鏈升級的當下,此次關稅調整也正是對政策方向的響應——縮小本土企業與國外企業間的價格差異,倒逼本土企業升級,讓本土企業在競爭中壯大,走出以價格取勝的原始競爭模式。因此,紙尿褲生產企業與其將政策的調整視為“洪水猛獸”,不如“危”中尋“機”,從中看到危機感背后暴露出的問題實質,趁此機會思考如何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市場之爭,如何“破繭成蝶”?
觀察以日本紙尿褲為首的進口紙尿褲產品發現,它們在國內市場的興起似乎“有違常理”。各種媒體上鮮有廣告宣傳,也沒有那么多的產品噱頭,但是卻在消費者心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的原因應該歸功于所謂的“口碑效應”。產品或許能通過廣告增加知名度,通過賣點發起消費者的第一次購買沖動,但若想提高忠誠度,還是需要在產品質量上做好“內功”。
紙尿褲畢竟仍是實用型產品,寶寶尿濕后是否能保持面層干爽,防止“紅屁股”?紙尿褲是否柔軟親膚?是否能做到最基本的不漏尿?穿著的舒適性如何?是否有針對當下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提供差異化的產品?這些本真的問題才是消費者對產品最關心的實質。在市場趨于浮躁的當下,本土紙尿褲生產企業更應該靜心思考自己在這些方面是否有達到消費者的預期,而不是以關稅下調掩蓋了問題的實質。
另外,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危機也促成了所謂的“崇洋媚外”。近年來,食品、消費品安全事故頻發,不斷挑撥著消費者本已繃緊的“神經”,盡管紙尿褲產品行業相對規范,但很多敏感的消費者也將其與“不安全”畫上了等號,消費者更愿意以高價錢去購買進口產品,求得安全和放心。因此,贏回消費者對國產紙尿褲產品的信任,絕不是一兩家企業的任務,而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
此次關稅下調,僅涉及到部分消費品進行稅率下調試點,但國家釋放的信號已經足夠明顯,未來的中國市場將更為開放自由。因此,整個生活用紙及衛生用品行業的企業都應認清這一趨勢,從成本控制、質量提升、渠道優化等方面不斷向世界級產品看齊。唯有這樣,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才能擁有抵抗風向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