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這是一張讓所有排污企業都想獲得的證!它不是最近才出現,但是這是第一次被賦予如此重要的作用!
對眾多排污企業而言,環保新政策的施行,無異于一場“地震”。更有業內人士驚呼,這是“史上最嚴”的排污準入機制,為獲得排污資格,企業將付出更高的代價。
那么你必須知道!在新的環保制度中,環保管理核心制度已經從環評過渡到排污許可證。也就是說,企業都將去爭取獲得這個企業排污行為唯一行政許可的排污許可證!
這是張什么樣的證?
其實,“排污許可”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并付諸實踐。環保部的數據顯示,累計有20多個省(區、市)向約24萬家企業頒發了排污許可證。
然而,上世紀這張排污許可證缺乏實質性的行政許可意義。這張證在當時并未獲得充足的法律支撐,同時原先的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控制、排污收費、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等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銜接。多項管理制度并行、交叉、重復,造成行政資源浪費,企業負擔加重。
于是,在2016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中,對完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實施企事業單位排污許可證管理作出部署,總體思路是實施“一證式”管理,目標任務是:
2017年上半年完成火電、造紙行業核發
2017年完成《水十條》、《氣十條》其他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核發2020年完成《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定行業核發,實現全覆蓋。
根據規劃,排污許可制將成為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實現對固定污染源的“一證式”管理。這意味著,排污許可證將成為企業生產運營期排污行為的惟一行政許可。
新證的要求是什么?
對一個企業來說,排污許可證是合規的硬件要求。
環評制度重點關注新建項目選址布局、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排污許可與環評在污染物排放上進行銜接。在時間節點上,新建污染源必須在產生實際排污行為之前申領排污許可證;在內容要求上,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文件中與污染物排放相關內容要納入排污許可證;在環境監管上,對需要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的,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應作為環境影響后評價的主要依據。
領證企業:
及時申領排污許可證,按期持證排污、按證排污,不得無證排污落實措施和環境管理要求,不斷改進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水自覺接受監督檢查。
建立自行監測、環境管理
臺賬、許可證執行情況定期報告、信息公開
許可的內容有哪些?
基本事項:
排污口位置和數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排放污染物種類、許可排放濃度、許可排放量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許可事項
特殊事項:
新改擴建項目的,環評要求應作為許可的重要依據
承諾執行更嚴標準并享受優惠政策的
地方的限期達標規劃、重污染天氣應對等特別要求
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許可排放量的確定:
1.受控裝置及污染源
分行業確定受控裝置及污染源
重點行業:火電、造紙、鋼鐵、水泥等
通用工序:鍋爐、污水處理廠、工業爐窯等
依據排放標準確定污染因子
行業排放標準
綜合排放標準
2.許可排放濃度
行業排放標準(主要依據)
新建企業排放標準
特別排放限值
執行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
最佳可行技術及其排放水平(參考校核)
達標可行技術及為達到更嚴格的排放要求而采取的技術成熟有效的先進工藝及污染治理技術3.許可排放濃度按污染因子類型分別許可排放量
3.許可排放量確定方法
績效值*產品產能
基準排氣(水)量*許可排放濃度*產品產能
4.需載入許可證的環境管理要求
實際排放量的核定:
1.實際排放濃度
依據:按自行監測方案要求開展監測的結果
達標判定
一般情況
廢氣:小時均值
廢水:日均值
特殊情況
豁免(啟停機、開停爐等非正常工況)
2.實際排放量(企業核算)
污染防治技術治理效果和排放水平
行業自行監測及相關臺賬、報告要求
行業污染源、污染因子產排污系數
核算方法優先順序:
①在線監測→②手工監測→③排放因子或物料衡算→④環保部門匡算3.企業依證落實環境管理要求的情況
總結
哪類環保企業將受益?
有專家預測國家從嚴治污可激活千億元級的環保產業大市場,環境監測類、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處理類環保企業將受益。
根據數據分析,環保監測板塊毛利率最高,上市公司自2010年以來基本保持在50%左右。相當一部分國產環境監測儀器在一些新興監測領域中達不到標準,同時環境監測儀器的關鍵零部件較大依賴進口,而目前環境監測專業人員能力比較薄弱,有較大的人才缺口。
“排污許可證管理內容”--利好大氣、水處理市場無論是煤化工廢水“零排放”,還是對煙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的控制,在《方案》中都進行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更需要大量有技術的環保型企業的參與其中。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行業的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集紙業行業資訊、在線交易、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B2B平臺。幫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抬升企業利潤空間;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