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整個印刷圈來說,不期而至的環保風暴早已不是罰款、停限產那么簡單,它已經深刻影響,甚至局部改變了印刷業的產業格局和長遠走勢。并且,這種影響和改變仍未終結。
驟然出現的供需缺口,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導致了一種現象:只要能正常開工的印刷廠,業務基本都多得干不完。據說,有的大廠生產訂單都排到了兩三個月以后。在這種情況下,印刷廠不想漲價估計都難。
由環保問題引發的產業格局調整,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圖文店、快印店數碼印刷生意的突然火爆。去年底,便有圈內的朋友提到過:部分城市的圖文店、快印店數碼印刷用紙量突然翻倍。其中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市區印刷企業的外遷給圖文店、快印店,騰出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就在幾天前,一位在北京某大型數碼印書企業工作的朋友還說:前兩年還有不少閑置產能,2017年已經基本飽和。
如此說來,由環保風暴引發的產業調整,也不完全是壞事。難怪有老板會開心地表示:市場洗洗牌挺好。前提是:你要能確保自己在殘酷的洗牌中生存下來。
產能缺口的出現、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印刷工價的調整,帶來的順其自然的結果是:印刷廠的利潤率回升,老板們的投資熱情迸發,進而帶動設備市場回暖。這一點在規模以上印刷企業2017年業績以及膠印機進口量的觸底反彈中,就可見一斑。
印刷業低門檻、低成本的時代正在遠去
無論是好是壞,環保治理對印刷圈的影響,看上去都是階段性的:隨著大氣質量的好轉,京津冀地區印刷企業由于重污染預警停限產的情況已經大幅減少;隨著老板們投資熱情的高漲,印刷產能的局部性供需失衡也終將被填平。
那么,迄今尚未止息的環保風暴,還可能對印刷圈產生什么樣的深遠影響?最重要的是,它向圈內老板發出了一個信號:印刷業低門檻、低成本的時代正在遠去。
為什么這么說?不妨來感悟一下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里剛剛說過的一句話: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從這句話中能讀出什么?通過環保治理“去產能”,并不是“意外”,而在政府的預期之中。
這些年,印刷圈的日子不好過,很多老板都把原因歸結為: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而產能之所以過剩又有一個重要原因:開辦印刷廠的門檻太低。
以前,咱們也有各種環保法規、質量標準、安全規定,但很多時候,監管并不嚴格。這就導致了一種情況:只要有一兩臺設備,就能開起一家小印刷廠,而無須在環保、安全生產等方面進行太大投入。
在近一兩年的環保風暴中,之所以有不少印刷廠被查出存在沒有環評、未批先建的情況,與此前的疏于監管不無關系。
與低門檻伴隨的是低成本。由于無須在環保等方面進行投入,很多小印刷廠的綜合成本要遠低于一些大中型企業。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就為價格戰埋下了伏筆。
從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的訊息看,仍未止息的環保風暴,以及可以預期的質監、安監行動,不僅將繼續在客觀上起到“去產能”的效果,而且必將提高新進者的門檻和成本。
未來,買一兩臺設備、隨便租個地方就可以開印刷廠的情況,恐怕會越來越少。進工業區、必備的環保治理設施、環評報告,將成為新進印刷廠的標配。
如果說,2008年頒布的新版勞動法,終結了勞動力的低成本時代,日趨嚴格的環保、質量、安全執法,正在終結實體企業的低違規成本時代。
這種規范又必然會階段性推高整個印刷行業的生產成本,進而反映到印刷工價上。對此,下游客戶甚至比印刷廠看得更為清晰。
不久前,一家出版圈媒體便在報道中感嘆:印刷的低成本時代正在結束。在微博上,一位顯然是來自雜志社的人士在感嘆:今天跟印刷廠簽訂2018年雜志印刷合同,發現印刷費竟然沒漲價,他們不會是忘記改價格了吧?對漲價,客戶已經心有預期,印刷廠老板顯然錯過了一個機會。
目前的問題是:對那些仍存在這樣那樣環保問題的圈內企業來說,未來何去何從?老板們需要好好思量。
更多紙業行情,造紙印刷包裝求購信息,上紙引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