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條碼作為一種應用最廣泛的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統計數據顯示,每天全球掃描商品條碼的次數達60億次以上,商品條碼每年能夠為全球快速消費品行業節省170億美元。我國自從1991年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后,使用商品條碼的生產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截止目前已達到18萬家企業,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成員國。商品條碼作為商品流通的“身份證”,已經在3000多萬種商品、100多萬家商超、95%以上的快速消費品上廣泛使用,擁有商品條碼這個“身份證”的“中國制造”產品已經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
陜西省商品條碼印刷品質量現狀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陜西省(西安市除外)(以下簡稱陜西省)使用商品條碼的生產企業數量已達到近1900百家,其中絕大部分為制造業,這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數量占到了前三,超過了系統成員數量的85%。
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陜西省商品條碼系統成員總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食品制造業居其次,這一特點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陜西省使用商品條碼的很多企業都處于最初級加工階段,品種單一、附加值低,企業規模小,具有較高水平的制造企業數量非常少。
GB12904-2008《商品條碼零售商品編碼與條碼表示》作為“部分條款強制”的國家標準,提供了判定零售商品條碼合格的判定規則與條件(均為強制性條款)。現以2012年到2013年度陜西省條碼質量監督檢驗站定期檢驗檢測結果來統計、分析一下商品條碼GB12904-2008的執行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陜西省各地區抽檢企業合格率和樣品合格率圖表
從數據對比可以看出,除銅川等地企業數量較少外,其他地區抽檢狀況與當地生產企業的商品條碼質量狀況基本一致,關中地區,尤其是西安、寶雞等地企業數量眾多、條碼技術應用時間較早,整體質量較好。陜南地區,企業規模小,數量少,整體質量水平相對較差。涉及的不合格項目所占百分比如圖2所示。
圖2 不合格項目比例圖
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在條碼技術中,使用深色(低反射率)和淺色(高反射率)兩種光反射率截然不同的圖形單元為條碼字符編碼;識讀時則按照掃描器接收的反射光(轉換成反射率)來判斷掃描到的是深色單元(條)還是淺色單元(空)。因此,反射率參數是條碼的一類重要質量參數,反映識讀器能否有效地辨別條碼符號的條、空單元。
掃描反射率曲線中的重要參數,直接決定著條碼印刷品的符號等級,不合格的原因與措施參見表1:
表1 原因分析表
還有一部分生產企業由于人員管理、業務知識培訓等方面欠缺,造成對條碼基本知識的缺乏,隨意縮放條碼符號,不注意條碼符號的空白區寬度尺寸,造成了條碼符號不能被檢驗設備識讀。
從陜西省市場調查所反應的情況來看,隨著條碼知識的普及、印刷設備性能的提高,條碼質量的合格率已能達到81%以上,但是遠郊區縣、小型超市的商品條碼還普遍存在質量問題,而且相對比較嚴重。這也反映出地區性產品、低檔產品商品條碼質量還有待提高。
近兩年定檢實施與市場調查情況表明,很多生產企業不重視商品條碼的質量控制,在信息化的今天,這將嚴重影響到陜西省企業的產品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阻礙陜西省流通領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總體來說,陜西省商品條碼的總體質量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東部發達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陜西省有數千家零售超市,陜西省生產企業的產品種類只占很少一部分,基本集中在土特產、調味料等品類,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陜西省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還很低,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動識別技術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