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課程有多火?最熱的10選1
2013年,萬向學院將國家級非遺項目“杭州雕版印刷技藝”“五常十八般武藝”和省級非遺項目“西溪小花籃”等課程作為特色公開課,納入高職課程體系,將非遺傳人引進學校,建立專門工作室,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課堂,非遺進課程”。目前萬向職院已培養了400多名非遺相關人才。
萬向學院非遺基地負責人殷銳說,作為公選課的這三門特色非遺課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學生,但想選上也是有難度的,“要進行面試,看學生是否熱愛非遺文化,能否堅持學下去。”近兩年,這三門課非常火爆,選的學生特別多,有的甚至要10選1。
比如很受歡迎的“五常十八般武藝”。殷銳說,非遺文化的傳承需要口傳心授,手把手教,因此三門課都是不超過20人的小班教學,但由于“五常十八般武藝”太受歡迎,所以開了40人的大班。“五常十八般武藝”班的同學,還獲得了多項省市傳統武術比賽一等獎。
其他各市屬高校也在非遺傳承教學的各領域進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浙大城市學院的“一河串百藝”項目團隊研發的“竹語傘”,獲得“IF”“紅點”大獎;杭師大錢江學院陳設工藝設計專業著力于傳統工藝傳承,對杭州刺繡進行保護和傳承;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西泠印社進行戰略合作,以“道”、“器”、“術”三位一體為重點,集聚高等院校、企業機構、非遺傳承人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金石篆刻等五個非遺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非遺教學成果。
鼓勵更多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
近幾年來,杭州市屬高校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傳承與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緊密結合,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在當天的成果展上,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毛偉民表示,“十三五”期間,各市屬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教學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他指出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文化育人,一個是工匠精神。“一是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二是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
此外,毛偉民還提出,圍繞這兩個載體的建設,應該有更多的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面向廣大學生,將非遺傳承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讓更多學生學習非遺大師精湛的技藝,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