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業要正確認識大數據
“一個客戶打電話訂購比薩,客服人員馬上報出了他的所有電話和家庭住址,甚至還準確定位出他正在離比薩店20分鐘路程的地方騎著一輛摩托車……”這其實就是大數據對個人信息搜集與再利用的結果。參加研討會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匡文波舉的例子雖然是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但足可見大數據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匡文波介紹,機器人寫新聞就是一項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應用。但是,由于機器人寫手沒有感情,只能生產出“冰冷”的作品。匡文波認為,大數據重構了傳媒行業。但是大數據卻不是萬能的,它存在種種問題和隱患,需要人們對其進行理性對待。
“出版業與大數據緊密相關,但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出版業選擇堅守或者變革,要根據企業自身優勢和發展戰略來決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張立認為,出版單位在提“大數據”時,應首先想清楚是否會真正用到這些系統去改變現有的內容生產模式。“如果一個從事出版的企業,它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出品裝幀圖書,古色古香,有收藏價值,那它就沒有必要做電子圖書。”張立認為,堅守就是要堅守住內容,做好內容產業往知識產業上轉型。變革就是“跨界”,愿意用新思路、新方法,把內容產業做大、做深,做得更有價值。無論選擇堅守還是變革,都有成功或者失敗的可能。
數字出版人才需全方位培養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高校對出版人才的培養也面臨著創新與變革。”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王關義認為,目前一大批出版單位實現了轉企改制,成為獨立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出版產業的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種需求也將在出版人才培養方案中予以體現,因此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這種需求要求這些人才既要具有文學素養,又要懂得策劃、編輯、校對、出版、發行、網絡、計算機以及攝影等方面的技術,還要具備營銷素養和成本知識。
王關義認為,從學校層面講,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考慮出版業發展對知識的新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加強人文素養、信息技術能力和藝術素養的培養,要充分考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現實,注重科技與文化融合、文化與藝術融合、科技與藝術融合以及科技與管理融合;加強學校和出版單位的深度融合,要聘請出版行業的資深專家、甚至是那些長期在出版單位工作,積累了豐富知識和實戰經驗的出版家、老編輯、老記者等加入高校隊伍中,以彌補教師隊伍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形成的短板約束;要延伸高校人才培養的鏈條,把實訓環節延伸到校外,使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進入出版企業和新聞單位,進行實戰訓練,全方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要將“讀者”變為“用戶”
“雖然現在整個報業依然是跌的趨勢,但仍然有好的傳統媒體逆勢而上,連續多個季度利潤呈上揚趨勢。因此報業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突破發展之道。”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成勇介紹,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5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報紙出版出現全方位下滑,全國43家報業集團,其中31家營業利潤出現虧損,較2014年增加14家。
“報業發展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但國外的《紐約日報》《華盛頓郵報》,還有國內的浙報集團、上報集團等都實現了利潤的增長。浙報集團通過多樣的資本運作,去年利潤高達6億元。”劉成勇認為,融合發展是目標,復合出版是工具,聚合數據是條件,復合人才是根本,和諧生態是路徑。目前對于報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將“讀者”變為“用戶”。以前報業把服務的對象稱之為“讀者”或者“受眾”,而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叫做“用戶”。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有無互動、溝通的關系。
劉成勇認為,互聯網時代要求把用戶找到、聚攏住并服務好。這點做好了,紙媒的轉型才能稱作是成功的。
跨界要堅守好本業和責任
“如果一部長篇小說賣了20萬冊,已經是很暢銷了。但從融合發展角度來說,這部小說開發得遠遠不夠。它可以被拍成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一部網劇,里面的IP也可能做成網頁游戲,甚至可以建成一個主題公園,實現更高收益。”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認為,出版業總是止于圖書內容,產業衍生鏈太過簡單,不懂得與作者和市場經紀人打交道,這是出版業目前跨界的主要問題之一。
同時聶震寧提醒說,出版業內容生產注重完整性和嚴肅性,但是一旦跨界,就有可能破壞內容的完整性和嚴肅性。面對跨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出版業首先要積極面對跨界,認清使命和責任;其次跨界是一個規律,在跨界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受利益誘惑,忘記了本業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