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東亞印刷術推動世界文明,影響力延續至今
南京圖書館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徐憶農介紹,東亞是印刷術的誕生地和成長地,按照出現的先后順序來看,東亞古代的印刷術大致可分為雕版、活字與套色三種印刷術。“雕版印刷至少在中國唐代就已出現,在15世紀中期德國谷登堡研制出鉛合金活字前,是世界范圍使用最廣泛的印刷術,當時歐洲正處于中世紀。”
在古代中國,圖書長期是以雕版印刷術為主,抄寫為輔,而活字印刷術在發明后的幾百年中,雖時時有人運用并改進這項技術,印出的書籍卻很有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技術水平上存在一定問題;再如中國古代活字許多為用原生性木材鐫刻而成,不如金屬鑄造活字能產性強,阻礙了活字印刷術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再加上中國漢字繁多,制字、存儲、揀字、歸字均費時又費力,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術方便快捷。活字印刷術不能保留整版,常常是隨時需要隨時排印,對于經常有需求的圖書,可反復刷印的雕版要方便得多。
徐憶農表示“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印刷術,傳于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漢文化圈,最后很有可能傳至歐洲。自傳入異域后,在外邦智者的努力下,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傳播知識與思想的手段之一,從而推動包括近現代中國在內的整個世界文明向前發展。”
中外交流:雕版是從中國傳入韓國
韓國國學振興院院長李龍斗在會上表示,“雕版不僅僅是印刷工具,它本身就是偉大的人類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是認可這樣一個觀點,將揚州的雕版印刷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他強調:“始于中國的雕版印刷不僅傳播到了韓國,也傳播到日本和越南,對文化的普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雖然現在電腦印刷已經取代了雕版印刷,但是雕版不僅應作為過去的遺物看待,而是要考慮怎樣繼承和保護它。
現存價值:雕版印刷仍有保存意義,現代社會三種用途
傳統的雕版印刷業至今已有1500多年,經歷了初創、發展、繁盛、衰落階段,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于上世紀中葉隨著現代印刷業興起悄悄退出歷史舞臺,本世紀初各國紛紛將其列入世界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相反的是現代社會卻更依賴傳統雕版印刷品傳承雕版印刷文化。主要需求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作為收藏品的需求。傳統雕版印刷品作為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二是作為觀賞品的需求。傳統雕版印刷品本身凝聚了幾千年的藝術創作成就,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所印作品個性特征很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三是作為適用品的需求,雕版印刷品完全可以,而且正在與現代生活用品相結合,成為現代社會人日常生活用品。
遺珠重現:揚州館藏雕版版本將重現于世,具有重要意義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文博館員田野介紹,該館館藏民國刻《喪禮鄭氏學》雕版,是清末禮學名家張錫恭的遺著。原書當年未能完成,手稿現藏復旦大學,無印本行世。此書是張錫恭研究“兇禮”,也就是跟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的精華,是清末民初士大夫溝通漢宋、傳承經典的重要撰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揚州將完成此套版片的修復和刷印工作,讓張氏遺珠重現于世,在版本文獻學、禮學研究、哲學、學術史和文化史研究領域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