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發生了很多值得流傳和記錄的事跡,但大多淹沒在浩瀚的歷史塵埃中。為了讓現在的印刷人能夠深刻感受到當時的情景,我們推出“親歷者說”欄目,通過一個個歷史事件的親歷者的所言所語,去感受、了解當時的最真實的歷史面貌。下面,讓第五站——婁山關站的親歷者為我們揭開歷史的塵埃。
摘要
“親歷者說”欄目,通過一個個歷史事件的親歷者的所言所語,讓讀者去感受、了解當時紅軍長征的最真實的歷史面貌。
遵義會議后紅軍士氣高漲
楊成武回憶: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重新取得紅軍的指揮權,徹底扭轉了形勢。紅軍晝行夜宿,十里一個小休息,三十里一個大休息。在大休息時,有的喝開水,吃干糧,有的打草鞋,補軍衣,行軍途中,政治鼓動幾乎不斷,連那傷病員也都忘了病痛,主動跟上了隊伍。紅軍說打就打,士氣高昂,而敵人,丟盔棄甲,疲于奔命,一籌莫展。紅軍追擊敵人時,沿途在貴州的一些小鎮子上,處處可見敵人寫的這樣字跡:“本師奉命開赴××,掉隊士兵,趕快跟上,今日行程30里,××師×月×日。”由此可見貴州的“剿共英雄”逃跑時是何等狼狽了。
毛澤東獻妙計巧渡赤水河
在紅軍中,毛澤東有諸葛亮之稱。紅軍過烏江后,毛澤東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派出一個團向北跑步行軍兩百余公里抵達古藺。古藺是剛入四川境內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大縣。該團又向鎮龍山前進,沿途虛張聲勢以引人注意。他們忽東忽西,令人莫測。一些國民黨報紙報道說,貴陽已被紅軍攻陷。當向長江挺進的那支紅軍部隊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開時,毛澤東率領主力悄悄返回了赤水河。1935年3月21日晚和3月22日拂曉,他命令部隊從三個渡河點再渡赤水河
紅軍聲東擊西直奔云南
王平回憶說,渡過烏江以后,紅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迅速進到貴陽東北地域,占領了牛場、狗場、貓場,直逼貴陽。部隊扛著梯子行進,裝著攻打貴陽的架勢,到處書寫“打到貴陽去,活捉蔣介石!活捉王家烈!”的標語,大造聲勢。貴陽地域的國民黨軍隊只有四個團兵力,用于貴陽城防的部隊不足兩個團,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大為恐慌,急忙電令滇軍趕往貴陽保駕。當蔣介石上鉤以后,紅軍卻在貴陽和龍里之間穿過滇黔公路,向西南直奔云南而去。
婁山關地貌
婁山關在遵義城北一百二十里處,盤山公路在關口通過,北達桐梓,地勢十分險要。門樓是兩間茅屋,一通石碑刻著“婁山關”三個醒目大字,它左面是懸崖峭壁,右面是崇山峻嶺,真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陡峭的婁山關雙壁中間只有一條可通行汽車和畜力車的寬寬的土公路。但紅軍并沒有利用公路乘車行軍。因為走公路反而會偏離命令中規定的小路而減慢速度。紅軍占領婁山關,標志著遵義戰役的勝利結束。
紅軍用茅臺酒泡腳
陳士榘回憶說,長征過茅臺時,因連續行軍,天氣潮濕,紅軍中爛腳甚多,故有人用茅臺酒洗腳消毒,其實是用酒泡腳,盛小半臉盆酒,大家輪流泡一泡。
苗民籍軍長羅炳輝名震云南
羅炳輝是云南人,久在云南軍隊中服務,曾屬朱培德部下,早年為秘密共產黨員,在江西吉安為民團指揮時,率幾百民團加入紅軍。他率領九軍在畢節、宣威、東川一帶活動,當時漢、回、苗民加入紅軍者五六千人,震驚云南。滇民盛傳赤軍有一苗民籍羅軍長要回滇驅逐龍云。羅之聲名,亦以大振。但赤軍雖反對龍云彝家壓迫漢回苗民,同時卻對一般彝民,則以民族平等、反對大漢民族主義等等進行宣傳。
紅軍突破烏江天險
長征中突破烏江天險,初渡,首批一營官兵乘三竹筏神速抵對岸,并占領敵高地。而此時,敵預備隊進攻凌厲,一營被逼至江邊。我第二批渡江官兵尚在中流。時任炮兵連連長的趙章成迅速架起一門無瞄準鏡之迫擊炮,約片刻,忽見對岸一道光亮閃過,“轟”的一聲巨響,炮彈于敵群后爆炸。炮兵連指導員王東保急提醒曰:“老趙,炮彈不多啊!”趙說:“這是試彈,重頭在后頭!”即伸直右臂,并攏中指、食指,目測修正距離。此時,陣地鴉雀無聲,唯聞炮彈滑落炮膛之咝咝聲。少頃,又見火光一閃,“哐!”炮彈于敵群正中爆炸。接著,第二發、第三發連續發射,均中敵陣。楊成武此刻方舒口氣,大呼:“打得好,我要建議軍團首長給你們立功!”趙章成笑笑,心痛地說:“可惜只剩一發炮彈了。”
湘江之戰損失慘重
劉伯承回憶湘江之戰時說:“雖然(紅軍)最終渡過了湘江,但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員折損過半。”湘江之戰,打了一個星期。根據多數人的記述,這是一場災難。在長征的頭十個星期中,如果說紅軍損失了四五萬人(這是種種估計數字的平均值),那么戰斗傷亡至少有一萬五千人,其中大多數是在湘江傷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