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千年紙業的活化石——山西臨縣桑皮紙手工制造工藝的復活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13??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瀏覽次數:277
核心提示:
在古老的黃土高原腹地,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臨縣劉王溝村,其手工造紙業從兩晉時期一直留傳至今,千百年來,一直是全村人的支柱產業,時至今日仍有一位古老桑皮紙(也叫漢皮紙)工藝的傳人——王福順老人。

  劉王溝村人世世代代以手工造紙業為生。走進劉王溝村,到處都是手工造紙的作坊,作坊里都供奉著造紙業的先祖——蔡倫祖師的畫像,畫像兩邊有一幅對聯,上寫:祖師圣德千秋頌,池中取寶萬古傳。據68歲的王福順老人講,自家祖孫三代都以造紙為生,他19歲開始造紙,已有40多年時間,即使是村里最年長的老人也都不知道他們的手工造紙工藝是從何時傳承下來的。

  說到這里,王福順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在當地流傳的關于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說。傳說蔡倫有一次騎馬出行,走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給馬喂草料。休息的時候,馬餓得實在受不了,就把拴馬的韁繩咬到嘴里不停地咀嚼,麻繩在馬嘴里越嚼越爛,但畢竟不是食物,咽不下去,嚼了半天還是把它吐了出來,正好吐到了蔡倫的衣服上。蔡倫一看,這一團麻纖維呈網狀,跟自己的衣服一樣平整,由此受到了啟發,如果能用這種舊麻繩搗爛做成這種網狀的東西來代替絲綢寫字,豈不便宜得多?于是他馬上回家找了一堆廢麻繩,放在石臼里,倒上水,用一根木棍把麻繩搗得稀爛,然后把搗爛的麻纖維均勻地攤到一塊絲綢上晾干,于是世界上第一張紙就這樣誕生了。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傳說,跟劉王溝的造紙術根本沾不上邊,為了探究劉王溝村的造紙歷史,我們翻閱了有關資料,終于從中發現了端倪。

  翻開舊《臨縣志》古跡卷,上載:“劉王廟,縣治南45公里劉王溝,相傳劉淵引兵過此地,有德于民,土人立廟祀之。”

  劉淵(?-310年)即漢光文帝,匈奴人。新興(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國匈奴漢國的創立者,于304年起兵反晉,在左國城(今方山縣南村)建都。距左國城西約30公里的劉王溝,也是劉淵統治的地盤。據說劉淵曾領兵駐于該村,在駐守期間,與村民魚水相處,幫助村民辦了不少好事,深受村民愛戴。劉淵去世后,村民為了紀念他,特將村名改為“劉王溝”以垂千古,并建了劉王廟進行祭祀。

  劉王廟的正門是一個石拱長洞,洞頂是戲臺,戲臺正對面是正殿,一排5間。正中一間供奉劉王,東邊兩間連為一體,里面供奉龍王,是村民祈雨的地方,西邊兩間也連為一體,供奉的則是造紙先圣蔡倫的塑像,兩邊的壁畫反映的是蔡倫發明造紙的內容。據村民講農歷三月十六為蔡倫的生日,十月初十為蔡倫的祭日,劉王溝村家家戶戶都在造紙,故供奉蔡倫保佑,每年三月十六在劉王廟唱戲紀念,十月初十上廟祭奠。劉王溝村人將劉王和蔡倫一同供奉,時間大約為公元3世紀初,即蔡倫去世后的200多年時間,劉王溝村人至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手工造紙。由此可以推算出,劉王溝人造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

  劉王溝村人造紙也有著光榮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0師在興縣成立了晉綏邊區政府,創建了晉綏抗日革命根據地。為了解決當時晉綏抗日軍民的穿衣吃飯問題,保證部隊的物資供應,中共晉綏分局決定在原興縣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了西北農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之一,根據地第一個中央銀行)并發行西北農民銀行券。西北農民銀行券由興縣洪濤印刷廠印制,但興縣當時沒有造紙廠,于是在有著千年造紙歷史的臨縣劉王溝村(一廠)和榆林村(二廠)建了紅油造紙廠,生產印鈔紙,用以滿足印制西北農民銀行券的需要。今天,劉王溝仍有當年在紅油造紙廠工作過的王金喜和劉存福兩位老人健在,均已年近90高齡。據王金喜老人回憶,當年自己曾經是紅油印刷廠的技術工人,當時生產印鈔紙用的原料是優質麻(也曾用過桑樹皮),經過小毛驢拉的石碾慢慢碾成漿,再經過十幾道工序的加工生產出印鈔紙。成品印鈔紙運送到興縣后,由在洪濤印刷廠工作的劉清海(劉王溝村人,已去世)同志負責檢驗并接收。

  關于造紙,王福順老人介紹說,劉王溝村人造紙的原料使用過好多種,如麻、棉花稈皮、廢紙、桑皮等,甚至還用過河里面的水藻造過紙。但隨著養蠶業的衰敗,桑樹的減少,原料成本過高,工藝復雜等原因,桑皮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被其他造紙材料替代,所以現在村里的大多數人都對這種工藝一無所知。制作桑皮紙的工具大部分是木制的,對紙的纖維損壞較小,所以紙質堅韌耐用,而且保溫防潮,用它書寫文書契約,不易褪色,不會被蟲蝕,保存數百年不易折裂,桑皮紙曾在我國金融印鈔史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為了了解這種古老的造紙工藝,2010年7月27日至8月15日,應我們的邀請,王福順老人為我們制作了一批手工桑皮紙。根據老人造紙的過程,我們對桑皮紙制作的技術要點進行了如下總結:一剝、二泡、三拌、四蒸、五燜、六踩、七捋、八剁、九搗、十洗、十一撈、十二擠、十三晾、十四整、十五裁、十六壓。

  一剝:即剝桑皮,把桑皮從樹上剝下來。

  二泡:即將桑皮在水里浸泡十天左右,每天翻兩到三次,使桑皮充分吸水。

  三拌:即拌上生石灰,用手揉勻。生石灰起軟化作用。

  四蒸:即將拌上生石灰的桑皮放在大鍋內蒸,大約一天時間。

  五燜:即熄火后在鍋內燜兩天左右。

  六踩:即將桑皮取出,略加晾曬,置于一塊40度斜坡的石板上反復踩搓,去掉桑皮表面的黑皮。

  七捋:將雜亂的桑皮整理成條理分明的把子。

  八剁:即用刀在木墩上將成把的桑皮剁成3公分左右的短節。

  九搗:即將剁碎的桑皮放于一石臼內加水,用一帶木柄的石錘將桑皮搗成碎末。

  十洗:即將搗碎的桑皮置于一布包內,扎上口子,放在水中反復清洗,直到干凈。

  十一撈:即將搗碎的桑皮放于一裝滿水的石窖內攪拌,使纖維均勻散開,用一特制的竹簾撈成一張一張的紙。

  十二擠:即將造出摞在一起的紙,用一平的石板壓住,上面再加一杠桿,吊上重物,將紙上的水分擠出。

  十三晾:即將造出的紙剝離開來,貼于墻上晾干。

  十四整:即將晾干的紙揭下來整理整齊。

  十五裁:即將整理好的紙毛邊剪整齊。

  十六壓:即將一沓紙壓到一塊平整的石板下面,使得造出的紙張更加平整。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如今劉王溝人轟轟烈烈造紙的歷史早已風光不在,千年桑皮紙造紙工藝也瀕臨失傳。說到這里,王福順老人語氣中充滿了傷感,由于造紙賺不了大錢,而且又苦又累,所以現在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干這個手藝,很多人都放棄了造紙,手工造紙作坊也由鼎盛時期的二三百戶下降到現在的二三十戶。再加上環境污染問題,環保部門多次要求關閉手工造紙作坊,劉王溝村的手工造紙工藝今后能否得到傳承和延續不得而知。為此我們呼吁,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護力度,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劉王溝村這一古老而又原始的桑皮手工造紙工藝得到傳承和延續。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德化县| 鄱阳县| 中西区| 石城县| 绵竹市| 南阳市| 大名县| 腾冲县| 青岛市| 峨边| 忻城县| 阜阳市| 五家渠市| 饶平县| 西宁市| 双城市| 南宁市| 屯昌县| 敖汉旗| 辽阳市| 古田县| 定南县| 朝阳县| 阿荣旗| 房产| 姚安县| 永兴县| 辉县市| 洪泽县| 明溪县| 沙河市| 昔阳县| 洛隆县| 舒城县| 泾川县| 岳西县| 万山特区| 云梦县| 马公市| 信阳市|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