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趨勢來看,增幅收窄的趨勢十分明顯,與五年前相比,增幅近乎“腰斬”。2011年全國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2%;2012年有25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下滑至20.2%;2013年,全國有27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僅為17%。2014年全年有19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降至14.1%。2015年共有27個省(區、市) 和深圳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約14%。
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進入了增速下降、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與之相同步的,勞動工資也進入了新常態。2010年到2014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實際工資的增長率分別為8.5%、9.1%、7.3%、7.1%。2016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
我國工資增幅不斷放緩
這一趨勢被多家機構的研究結果佐證。高盛最近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的工資增幅已從2013年的10%以上縮小到了7.3%,并且將在2017年進一步放緩至6.7%的水平。韋萊韜悅發布的《中國地區整體獎酬調研報告》稱,中國企業的實際薪酬平均增幅在2011年出現峰值11.6%之后開始放緩,從2012年的9.6%下降至2015年的8.8%。預計2016年中國企業的預期薪酬增幅將進一步降至8.5%。
為何工資不再大幅增長了?
“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增長速度也會隨之下調,這是必然的情況。”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表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于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民營企業而言,經營狀況并不樂觀,如果職工工資過高地增長,企業肯定難以承受。
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韓巍認為,經濟放緩不利于工資增長。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減緩,必然對工資增速產生影響。2011年到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其他年份相比已經明顯下降。與此同時,工資增長率明顯下滑,這一趨勢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