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獲悉,由北京大學研發的世界首款納米“智能標簽”,即將進入市場。
去超市買吃的,大多數人習慣于靠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來判斷食品是否變質。事實上,這種方法并不完全妥當。牛奶、果汁、面包等易變質的食物,容易受到微生物繁殖、有效成份分解或氧化等因素影響,對物流和儲存過程中的環境溫度有嚴格要求。如果食品曾經暴露于高溫中,保質期內食品未必保質。
一枚“智能標簽”的出現,將解決這個問題。
簡單說,通過查看外包裝上“智能標簽”由綠到紅的顏色變化,就能知道食物是新鮮還是變質。比如,一盒酸奶在0到4的保質期是15天。“智能標簽”從伴隨這盒酸奶出廠時,就進入了15天的變色期,并對酸奶的質量進行監控。如果酸奶在物流或儲存的過程中,環境溫度超過了4,標簽會加快變色的速度,當變成代表變質的紅色時,酸奶的理論保質期可能還剩好幾天。
一張小小的標簽,如何能準確“透視”藏在外包裝下的食物質量?
在中國無菌包裝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專利技術首席發明人嚴純華揭開了“智能標簽”的神秘面紗。
早在2014年的美國第247屆化學年會上,北京大學科學家首次發布了在“易變質物品實時跟蹤檢測”技術上重大突破:一種“智能標簽”可以附著于商品的外包裝,直觀識別包裝之內的物品是新鮮還是變質。業內人士認為,這項研究,“讓聞氣味辨別食物的好壞成為歷史。”
“它的基本原理是隨著時間推移,金屬銀逐漸沉積在金納米顆粒上,形成厚度連續變化的殼層,改變了納米顆粒的尺寸、形狀和化學組成,從而使標簽改變顏色。同時,變色的速率可以與時間和溫度做到精準吻合。”嚴純華說,這項技術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將為食品、飲料、醫療藥品等易變質產品的智能化包裝開拓出一個新領域。
技術轉化為產品,用了2年時間。北京大學委托的產品研發方北京鑭彩科技公司透露,目前已完成量產的準備。根據各類產品的特點,標簽的變色時間最短為1小時,最長可達180天,監控溫度范圍從-10到70。為保證質量監控的準確性,標簽的顏色變化是單向、不可逆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商家的造假行為。
消費者更加關心成本。北京鑭彩科技公司首席技術官張超介紹,各種商品需要的技術投入有差別,但一枚“智能標簽”的成本將控制在商品價格的2%到5%之間。舉例來說,一盒售價10元的牛奶,標簽的成本大概在0.2到0.5元之間。
聯合國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占到糧食總產量的35%,其中,倉儲和運輸環節損耗巨大。“為減少浪費,對活性和智能包裝的需求在與日俱增。”嚴純華說。可以預見,“智能標簽”在生產、運輸、使用各環節的使用,將客觀上增強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質量控制力度,減少資源浪費。
目前,“智能標簽”項目已進入國內一些知名乳企、飲料企業的合作計劃。對消費者來說,從市場上看到“辨色知好壞”的食品、飲料和藥品,買到全程質量監控的產品,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