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場看上去就是一塊肥美的肉,如狼似虎的國際電商都虎視眈眈,但是由于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對本國電商市場奉行保護主義政策,外資電商一直被束縛著手腳,對這塊肥肉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卻無處下口。哪怕是強如亞馬遜,在印度市場的占有率也只能被有天然優勢的Flipkart和Snapdeal這兩個地頭蛇牢牢壓制。那么印度政府政策變化的設想最終能否得到落實?電子商務在印度將會一馬平川,進入一個開掛增長的時期嗎?外資電商是不是也可以摩拳擦掌,只待新政策正式出臺的東風了?雖然印度政策和法案通過的程序非常復雜,各方之間利益的扯皮常常導致好的政策和法案難以通過,一拖再拖。但是,小編認為,電商自由化發展在全球是一種不可逆的潮流,印度不可能一直緊守保護主義的窠臼,政策松綁幾乎是必然之勢,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政策一旦變化,為國內電商行業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會是看得見和立竿見影的。
印度市場是肥肉,也是難啃的骨頭。不論本土電商還是國際電商在印度的發展還存在一些隱形的障礙,而這些障礙的影響是長期的。困擾電子商務公司在印度發展的主要有四大痼疾:垃圾訂單和虛假訂單。印度二、三線城市是重災區,這里的消費者對于網購有著極大的熱情,卻經常在下單之后反悔,故事的結局往往是取消訂單或者干脆拒收貨物。被這種情況困擾最多的是奢侈品和時尚消費品的賣家,每個月有大約2%的訂單屬于垃圾訂單,不但不能帶來銷售業績,反而會給賣家造成快遞、退款、人力、物流和倉儲方面成本的損失。商品和服務稅(GST)的困境。印度財政部前不久公布的一項草案,要向電商平臺的賣家征收部分GST,由電商平臺收取后轉交政府。逾期未繳納GST的商家會被平臺清除在其網站的賬戶。
向賣家收取的GST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可避免地帶來網購物價上漲以及電商發展速度的放緩。系統整合存在困難。當前印度電商行業還普遍存在這樣的現狀:訂單管理、訂單跟蹤、客戶支持和發貨等各個環節在技術上屬于不同的系統,這些系統各自為政,進行整合有相當大的難度。分散獨立的系統導致時間成本很高,流程繁冗。這個問題嚴重拖累著印度電商行業的發展。脆弱的客戶忠誠度。印度消費者似乎更加玻璃心,很容易因為哪怕輕微的負面購物體驗就徹底拋棄一家電商平臺。根據印度服務方案提供商Ameyo做的一項統計,有86%的顧客會因為在一家公司有過一次糟糕的客服體驗而選擇再也不買他們的東西。總之,事情往往都是正反兩面的,開掛民族也有開掛的難題。雖然政策已經在向著有利的方向改變了,開發印度電商市場仍然不能樂觀,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