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商品包裝監督抽查結果,共有共有12批次的不合格包裝產品,保健品包裝占了7批次,各大知名品牌也上黑榜。
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商品包裝監督抽查結果。上海市炒貨、巧克力等商品包裝共抽查29批次商品,不合格3批次;飲料酒商品包裝共抽查24批次商品,不合格2批次;保健食品商品包裝共抽查27批次商品,經檢驗,不合格7批次。
這12批次的不合格包裝產品,保健品包裝占了7批次,不合格項目均為包裝空隙率,成了重災區。腦白金、金日、康恩貝、黃金搭檔等知名品牌包裝空隙率不合格,再上“過度包裝”黑榜。此前,除了這幾個品牌外,湯臣倍健、鷹牌、昂立、江中等品牌的產品都曾被點名。
保健品包裝不合格率近三成 生產商反復“踩線”
保健食品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上海市質監局曾指出,商品包裝抽樣合格率從2009年的59.1%提高到最近的89.3%,但保健食品的包裝合格率一直在拖后腿。
對比了上海市質監局以往發布的黑榜,發現這其中被點名的品牌都是“累犯”。
其中,康恩貝、金日和優仙補此次被曝光過度包裝的產品,在2015年下半年也因同樣問題被點名;黃金搭檔、腦白金則是在去年和今年的兩個黑榜上有不同產品被曝光。金日的好幾款產品更是在2013年第四季度的抽檢中就因同樣理由上過黑榜,比如金日牌當歸烏雞口服液、洋參口服液。
上海市質監局曾發布警示稱,與包裝層數相比,商品包裝空隙率更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消費者從外觀更難判斷。部分企業為吸引顧客購買,誘導非理性消費,故意將商品包裝盒做大。而消費者很多時候也覺得買大包裝送禮面子足,無形中助推了企業反復違規踩線的氣焰。
有盲區
有限制性規定卻無實施細則查處 過度包裝存執法短板
國家規定不落實,有著制度層面的原因。據了解,國家層面雖然規定了過度包裝的“紅線”,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和罰則。
2013年上海配套制定了《上海市商品包裝物減量若干規定》,是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就限制過度包裝制訂實施細則的城市。規定明確,銷售者銷售違規商品的,質監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銷售,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銷售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但該規定中的懲罰只是針對銷售企業而非生產企業。這家銷售企業銷售的產品抽檢不合格下架了,但同樣品牌的保健食品在其他家照樣在賣。按照規定,監管部門只有對拒不停止銷售的企業才處以罰款,拒不整改的流通企業還是少數,如果監管部門發了通知,多數企業很快就會把產品下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多少企業被處以罰金。
兩手抓
既要立法限制供給生產 又要引導需求形成簡約風氣
《人民日報》報道,保健品包裝總是“出格”,生產商屢踩“紅線”,根源還在扭曲的市場需求。“買保健品的許多顧客是出于送禮的目的,只有過度包裝才能稱他們的心意,送起來也有面子。”陜西從事保健品行業20余年的朱先生坦言。
“只要追捧奢華的風氣沒有得到有效糾正,只要簡約、環保的理念還沒有普及,過度包裝的現象就還會存在,商家追求最大利益的沖動就不會停止。”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國美認為。
但是,隨著節約意識的增強,過分重視包裝的觀念也在漸漸扭轉。在上海市質監局近期開展的過度包裝社會知曉度調查中,全市17個區縣的5012名市民接受了調查,結果顯示,88.3%的受訪者認為過度包裝十分浪費資源,較3年前的數字大幅提高。
唐健盛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覺得限制過度包裝,歸根到底還是要減少碳排放。政府應該用更科學的、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去引導消費升級。”
他建議,立法推行強制性的碳排放環保標識,直接印在包裝上,讓消費者可以辨識不同包裝耗材的碳排放量,從而將消費者的環保意愿轉化為實際的消費行動,“通過需求側的消費升級來促進供給側的生產升級,這可能比僅僅限制生產要好”。
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商品包裝監督抽查結果。上海市炒貨、巧克力等商品包裝共抽查29批次商品,不合格3批次;飲料酒商品包裝共抽查24批次商品,不合格2批次;保健食品商品包裝共抽查27批次商品,經檢驗,不合格7批次。
這12批次的不合格包裝產品,保健品包裝占了7批次,不合格項目均為包裝空隙率,成了重災區。腦白金、金日、康恩貝、黃金搭檔等知名品牌包裝空隙率不合格,再上“過度包裝”黑榜。此前,除了這幾個品牌外,湯臣倍健、鷹牌、昂立、江中等品牌的產品都曾被點名。
保健品包裝不合格率近三成 生產商反復“踩線”
保健食品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上海市質監局曾指出,商品包裝抽樣合格率從2009年的59.1%提高到最近的89.3%,但保健食品的包裝合格率一直在拖后腿。
對比了上海市質監局以往發布的黑榜,發現這其中被點名的品牌都是“累犯”。
其中,康恩貝、金日和優仙補此次被曝光過度包裝的產品,在2015年下半年也因同樣問題被點名;黃金搭檔、腦白金則是在去年和今年的兩個黑榜上有不同產品被曝光。金日的好幾款產品更是在2013年第四季度的抽檢中就因同樣理由上過黑榜,比如金日牌當歸烏雞口服液、洋參口服液。
上海市質監局曾發布警示稱,與包裝層數相比,商品包裝空隙率更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消費者從外觀更難判斷。部分企業為吸引顧客購買,誘導非理性消費,故意將商品包裝盒做大。而消費者很多時候也覺得買大包裝送禮面子足,無形中助推了企業反復違規踩線的氣焰。
有盲區
有限制性規定卻無實施細則查處 過度包裝存執法短板
國家規定不落實,有著制度層面的原因。據了解,國家層面雖然規定了過度包裝的“紅線”,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和罰則。
2013年上海配套制定了《上海市商品包裝物減量若干規定》,是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就限制過度包裝制訂實施細則的城市。規定明確,銷售者銷售違規商品的,質監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銷售,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銷售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但該規定中的懲罰只是針對銷售企業而非生產企業。這家銷售企業銷售的產品抽檢不合格下架了,但同樣品牌的保健食品在其他家照樣在賣。按照規定,監管部門只有對拒不停止銷售的企業才處以罰款,拒不整改的流通企業還是少數,如果監管部門發了通知,多數企業很快就會把產品下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多少企業被處以罰金。
兩手抓
既要立法限制供給生產 又要引導需求形成簡約風氣
《人民日報》報道,保健品包裝總是“出格”,生產商屢踩“紅線”,根源還在扭曲的市場需求。“買保健品的許多顧客是出于送禮的目的,只有過度包裝才能稱他們的心意,送起來也有面子。”陜西從事保健品行業20余年的朱先生坦言。
“只要追捧奢華的風氣沒有得到有效糾正,只要簡約、環保的理念還沒有普及,過度包裝的現象就還會存在,商家追求最大利益的沖動就不會停止。”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國美認為。
但是,隨著節約意識的增強,過分重視包裝的觀念也在漸漸扭轉。在上海市質監局近期開展的過度包裝社會知曉度調查中,全市17個區縣的5012名市民接受了調查,結果顯示,88.3%的受訪者認為過度包裝十分浪費資源,較3年前的數字大幅提高。
唐健盛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覺得限制過度包裝,歸根到底還是要減少碳排放。政府應該用更科學的、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去引導消費升級。”
他建議,立法推行強制性的碳排放環保標識,直接印在包裝上,讓消費者可以辨識不同包裝耗材的碳排放量,從而將消費者的環保意愿轉化為實際的消費行動,“通過需求側的消費升級來促進供給側的生產升級,這可能比僅僅限制生產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