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玖龍非常有信心在東莞繼續發展
“如果從前端提高了供給的質量,更好地滿足13億人口的消費,真正把購買力留在國內,我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是巨大的。”談起制造業,這位“造紙大王”面帶微笑,語氣里透露著自信,“要實現‘優質供給’,從制造業來講方向就是全面實現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工業4.0。”
而關于外界對于東莞制造的諸多討論,張茵呵呵一笑,“東莞現在轉型升級留下來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對于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務實高效作風,我們也非常認可,非常有信心在東莞繼續發展。”
張茵說,經歷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而且正走在堅持綠色發展的轉型道路上。
張茵打開話匣子,4方面暢談制造業轉型!
談供給側改革
——實現“有效供給”,把全國13億人規模的消費都留在國內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個熱詞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普遍認為傳統產業未來的出路在于此。東莞的制造業在供給側改革該如何作為?
張茵:我很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法,就是說通過從供方的自我提升去引領需方的消費需求。我經常講,如果我們的制造業能提高質量,實現“有效供給”,把全國13億人規模的消費都留在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過去十多年經濟增速并不高,為什么還是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產業還是那么發達呢?去日本看看就知道了,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產品都是日本制造,而且還有大量產品輸出到全球。如果中國制造能夠把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樣做到這一點,那將意味著無限的發展機遇,在國家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不用專門到國外買,真正做到中國人用中國貨。
記者:您認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哪里?
張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讓為數眾多的供方能夠形成質量提升的共同價值觀,質量提升和趕超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保證企業的平穩發展,如果眾多企業沒法形成共同的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價值追求,而是繼續以犧牲產品質量、犧牲知識產權保護等為代價來打價格戰,那么供給側改革的成效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