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葉檀文章稱,中國有一些人在為大眾抱不平,主要原因并不是大眾在尾氣排放上是否造假,而是因為大眾與他們擁有共同的假想敵——美國。
文章分析,大眾事件在中國演變成三部曲:開始時很多國人置身事外,因為中國市場還沒有對接大眾以及歐洲車企的清潔柴油。網絡懸掛著科普文章與經濟分析,諄諄教導大家,歐美柴油與汽油車的環保、動力區別,德式傲慢與美式狂野如何相互激蕩,最終大眾的處境到底會怎么樣等等。
越來越多的分析師報出一個個聳人聽聞的天文數據,如相關的債務、預測的罰款,但直到這一步,中國市場的圍觀群眾仍舊還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第二步則是傳統的苦主代入感——美國的罰款那么高,大眾在中國真的那么乾凈嗎?有大眾苦主翻出這兩年大眾在中國的質量新聞,如2013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大眾汽車DSG變速器存在安全隱患等。
有人還翻出了其他車企在中國的環保超標紀錄,現代汽車3.0L勝達SUV的排放顆粒物數值超過了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因此北京環保局對北京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1350多萬元的收入處以10%的罰款,罰款金額達到135萬元。
現代遭遇的也是國內首個環保罰單,而此次大眾可能遭遇的巨大罰單與中國的現代罰款金額相比,結果令人比較尷尬,也會讓中國消費者覺得自己的利益未能得到充分的維護。
到了第三步,事件發生了戲劇性逆轉,大眾事件繼續發酵,對德國、歐洲經濟產生持續影響,更可怕的是,原本德國制造是信用、品牌、高溢價的代名詞,哪怕在美國,消費者也熱衷于德國家電,而現在,德國制造受到沉重打擊。
陰謀論如此泛濫,有人對美國人在這一時刻深挖大眾事件的動機產生了懷疑。有人合理地從豐田車事件懷疑美國調查動機并不單純。
2009年,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交通運輸部、航空航天局等機構開始對豐田展開密集的調查,令大眾相信豐田汽車的電子系統存在缺陷,足以導致汽車突然加速引發事故,并牽扯出政治獻金等系列“丑聞”,豐田陷入市場信任危機。
2011年2月,美國交通運輸部公布調查結果,承認并沒有發現豐田汽車的電子系統存在該缺陷,今年初,美國權威《消費者報告》年度汽車品牌調查,前五名中有四款汽車為日系品牌。
也正是那個敏感的時刻,世事如滄海桑田一般,通用重新奪回全球汽車霸主地位,豐田則被拉下寶座。
眼下中歐關系整體不錯,雙方有密切接觸。得益于中國區的銷量,大眾汽車超越豐田,成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銷量最大的汽車制造商;現在,美國把同樣的致命一招從日本轉用到德國。在今年前6個月,超越了日本豐田汽車集團的大眾汽車市值大約是750億美元,如果大眾事件不停息,情況不容樂觀。
文章指出,用陰謀論無法改變兩個讓人痛苦的事實,中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國制造業可能遭受沉重打擊。
客觀地講,中國制造業的質量標準在全球的話語權并不大,而中國市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更需要向發達市場學習。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一旦遭遇品牌危機最喜歡搬弄的就是“陰謀論”,而德國政府的態度卻是絕不姑息——他們知道這是重新挽回本國品牌溢價的唯一手段。
文章最后說,不管陰謀論是否能嚴絲合縫地扣上每一個邏輯推斷,但它不能在根本上讓消費者與廠家贏得更多的尊重,也不能建立品牌信用。要讓陰謀失去用武之地,還是要拿出視質量為生命的真正的企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