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上海印刷包裝,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事例就是企業名稱的千篇一律。筆者在網上百度“上海X彩印務”這幾個關鍵字,結果發現高達60多家印刷企業采用非常近似的名稱。
意彩印務、格彩印務、逸彩印務、玄彩印務、惠彩印務、晶彩印務、豐彩印務、宏彩印務、多彩印務、仁彩印務、天彩印務、富彩印務、旭彩印務、陽彩印務、陶彩印務、欣彩印務、申彩印務、隆彩印務、英彩印務、和彩印務、雅彩印務、源彩印務、孛彩印務、豪彩印務、合彩印務、寶彩印務、通彩印務、銀彩印務、尼彩印務、風彩印務、都彩印務、一彩印務、近彩印務、賓彩印務、順彩印務、帥彩印務、輝彩印務、藝彩印務、澤彩印務、鵬彩印務、弘彩印務、巨彩印務、沐彩印務、速彩印務、金彩印務、祺彩印務、莊彩印務、圣彩印務、顏彩印務、秀彩印務、網彩印務、煉彩印務、瑞彩印務、靚彩印務、億彩印務、亮彩印務、臻彩印務、妍彩印務、恩彩印務、怡彩印務。
看到這60多個了無生氣、刻板雷同的名字,你心中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呢?
在廣東,老板對公司冠名十分重視,幾乎到了苦心孤詣的地步。公司名不僅要具有沖擊力、有氣魄,給人以強烈印象,而且盡量保持公司名的獨特性,絕對避免雷同。比如深圳有一家“科彩印務”、“華彩印刷”非常出名,那么新設立的印包企業就極少采用類似的命名,而是冠以“金之彩”、“彩橋”等名字。放眼深圳,錦勝、華力、裕同、美盈森、旺盈、勁嘉、雅昌、鴻興等包裝印刷行業龍頭企業的名字均迥乎不同,個個耀世而立,形象鮮明。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為企業冠名提供了異彩紛呈的資源。可為何上海的老板對企業命名卻如此懈怠,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上海的老板缺乏創新力。
對于上海灘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以包裝印刷行業為例,改開三十多年來,廣東涌現出了雅圖士、虎彩、雅昌、星光、錦勝、裕同、美盈森、旺盈、勁嘉等一大批星光熠熠的民營企業,上海能夠躋身行業前列的惟有界龍彩印而矣。如果延伸到其它行業,上海同樣令人“捉雞”。作為中國官方打造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一直受到為何無法誕生BAT的拷問。相比廣東擁有華為、小米、騰訊、百度、萬科、順豐、比亞迪、美的、格蘭仕、TCL等名噪一時的企業,上海這個中國經濟龍頭實在是太過寒磣。
其實,改革開放前上海的工業基礎遠超廣東,雖然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特區具有先發優勢,但上海的起步并不晚。特別是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大家心知肚明卻又不便明說的原因,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基本上上海要什么中央就給什么,而深圳這個為改革開放充當小白鼠卻一不小心創造了無數奇跡的經濟特區仿佛變成了“國家棄兒”。
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2012年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達到403家,外商投資性公司265家,位列各省首位;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央企總部、功能性機構和上市公司總部。上海在201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入圍30席,在全國最大500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占到近1/5。然而,上海似乎被寵壞了,且越來越不爭氣。
雖然有人把上海創新乏力的原因歸咎于上海國有經濟體制的拖累,但是我們認為根源是上海太容易獲得中央的扶持了,這令本地老板不需要太過費力就能賺到錢。
當今世界還有一個與上海類似的現象,俄羅斯、沙特、約旦、伊拉克、伊朗、利比亞等中東國家因為擁有豐富的石油,只需接一根管子通到地下就有源源不斷的石油“黑金”流出,結果這些國家錢來得太容易,國民不思進取,導致其它產業發展極為緩慢,甚至陷入獨裁或戰亂的局面。相反日本、以色列、德國等國家,由于市場狹小,資源貧乏,這些國家的國民不得不依靠創造力奮發圖強,反而成就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俄羅斯和中東等國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資源的詛咒”。
探究上海灘始終無法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東方巴黎”、“遠東華爾街”的風采的原因,似乎與俄國和中東國家如出一轍,優先享盡“政策和資金”等資源的上海灘不幸遭遇了“政策和資金的詛咒”!
一旦上海失去了國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輸入,上海這個“溫室里的花朵”恐將“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上海真的會迎來黯淡的前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