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常態意味著以經濟增速略有下行為代價,為中國的制度改革與創新騰出空間,那么現在面臨兩大挑戰。
經濟增速到底是總體平穩略有下行還是不可扼制失速下行,這牽涉到一系列政策選擇。因此,在今年的“兩會”上,對中國的經濟現狀前景必須做出明確的判斷,否則2015年的一系列經濟數據與政策選擇將成為無源之水。
目前,對中國經濟現狀與前景的爭議非常激烈,關鍵詞之一是穩定,允許經濟失速下滑跟讓經濟瘋狂上升一樣不靠譜。
悲觀的看法到處都是,清晰的觀點來自于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先生。2月25日,《中國證券報》刊發了王建的文章,指出中國去年較為平穩樂觀的經濟數據存在兩個“看不懂”:平減指數與CPI、PPI的關系出現了顯著背離,發電、運力和貨幣這三個與經濟增長相關性最強的指標與實際經濟增速背離。如果按照消費與工業物價走勢,以及電力、運輸和貨幣所表現出的經濟運行態勢,去年的實際經濟增長水平可能已經“破5”,現價增長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進入負值。
如果上述看法是真實的,目前需要做的是救命,而不是強身。但其他一些數據卻讓人相信中國經濟沒有那么糟糕。
中國服務與消費被低估,這又是一個長遠爭議。從2009年開始,復旦大學張軍教授等人撰文指出消費被低估。巴克萊銀行2012年維持了相同的結論,根據計算,2008年和2009年,服務消費支出增速為負,明顯有違現實情況。
中國消費者在世界上購買奢侈品、電飯煲,在國內各地與國際各個城市旅游消費。去年四季度,央行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愿有所上升。中國居民有消費意愿,但無法得到消費升級的滿足,目前的制度亦無法篩選出相應的企業與產品。
2013年張青青的論文《企事業單位存款增加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研究央行數據顯示,近幾年M1-M0代表的企事業單位存款增速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呈同方向變化關系,結論是企事業單位存款增速降低是造成2012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如果此論確實,說明這兩年抑制政府國企亂消費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