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目前印刷業很不景氣。但王淮珠老師認為“處于這種情況是發展的必然性。有高谷就有低谷。不能高谷慣了處于低谷就受不了。處于低谷時我們到底該怎么辦?這個值得所有印刷工作者慎重的思考。不能說,報紙不景氣,我們轉書刊,書刊不景氣,我們轉包裝,大家都轉包裝。包裝一奔潰,那不是大家都玩完?所以轉型一定要慎重。要抓住自己的主打方向,有目標的發展。”
看數據:印后加工工序發展迅速
“沒有印后,就沒有印刷產品的存在。”王淮珠老師斬釘截鐵的說道。論壇現場,王老師與大家分享了當前印后行業的相關數據,為眾多印后工作者樹立信心。具體數據信息如下:
1.從宏觀上觀察,我們國家每年的出書量一直保持在70億冊左右,(不含外單、特殊加工物和學生本冊),即使08年的經濟危機,我們的出書量也沒有低于70億冊。其中教科書類占據二分之一,35億冊左右。
2.現在全國有印刷廠13萬家左右,其中書刊廠占據一半(不包含港澳臺以及沒有掛名的作坊式的加工廠)。印刷廠最大的量是在2005年,達到16萬家。后來數量急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包括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競爭越來越激烈等等。但印刷廠逐漸減少,印刷設備卻沒有減少!
以北京為例,與前5年相比,印刷廠少了四分之一還多。20多年前,北京市的精裝聯動線只有幾條線。而現在,北京的精裝聯動線有45條。20多年前,北京市膠訂生產線可能有20條左右,而現在,膠訂生產線有100多條。可以看出,雖然工廠越來越少了,但是聯動設備越來越多了。
從全國來看,目前全國膠訂生產線大致是在1000條左右,精裝線有400條左右。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機械設備代替了手工,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3.全國現有的出版社大致是在570個左右(不含港澳臺以及無法計算的書商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