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從課本上撕篇紙,對折、斜折、穿插,幾分鐘后,就變成了飛機、漁船、青蛙或者手槍……玩具匱乏的年代,折紙成為不少孩子的樂趣。
當年的孩子逐漸長大,現在的孩子玩具變得豐富,折紙變成一種回憶。
但有一個人不必回憶,他就是快71歲的王應新,仁和區沙溝社區居民,“攀枝花折紙第一人”。
從兒童時期到現在,王應新一直堅持著折紙的愛好。2000多件栩栩如生的紙飛機、紙昆蟲、紙軍艦等從他手中誕生。
更讓人稱道的是,他邊折紙邊思考,潛心研究,精心創作,將傳統折紙技法發揮到極致,又引入剪、繪工藝手法,開辟了新天地。
2008年,王應新折紙藝術入選攀枝花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可以“打發時光”的業余愛好
5歲時,王應新隨父親從重慶搬家到內江,在那里讀了小學、初中、中專。大人常不在家,他就和伙伴們到城隍廟摳泥巴,挼泥巴,捏小人兒。
與造型相關的折紙,也是愛好之一。童年時期,他已能折出很多小動物。
興趣漸濃,王應新省錢淘來折紙的小冊子,對照練習。
中專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攀枝花,在渡口醫院(現攀枝花市中心醫院)食堂賣飯票,后又被調往仁和分院、市防疫站(現市疾控中心),輪換干了掛號、后勤、政工、醫務等工作。
當時生活物資匱乏,文化娛樂單調。業余,王應新以折紙打發時光。
最初折紙多數就地取材,舊掛歷、舊報紙、襯衣的襯版等隨手取來,不需要工具;不管時間、地點,想折就折,失敗重來,不滿意修改;制作過程也十分簡潔。
后來,他在雜志上看到可以郵購《中國折紙大全》,便寄去了50元購書費。書到了,他像個孩子激動了半天。“我有老師了,可以折百蟲圖了。”
當夜,他照著壓在玻璃板下的百蟲圖模樣,用煙盒紙折小金龜,反反復復折了一整夜才完成滿意作品。經過一整年學習研究,他掌握了300多種折紙手法。
40多年過去,王應新已將中國傳統折紙方法融會貫通,但苦于沒有自己的風格。他常思考,如何取得突破。
耗時數年折出一套編鐘
1992年一天,王應新正給市防疫站宣傳欄換報紙。一塊玻璃掉下,砸中頭部,劃破小腿,縫了幾針。他被迫在家休養一個多月。
“走不動,很無聊。”王應新搬個小凳子,坐在壩子里,折紙玩。
擺弄間,一只從前折的官帽稍加改動后變成了一只蝸牛。王應新大喜,“很多東西有共性、個性。比如哺乳動物都是一個腦袋、一個脖子、一個身、一個尾巴,飛機都是機身、機翼、輪子,昆蟲都有頭、胸、腹、腳,只是細節有別。”
舉一反三,他折出了駱駝、馬、牛等不同動物,和一系列飛機。
1994年五一勞動節,王應新在單位工會辦了自己第一次折紙展覽,作品主要是以軍事、動物為題材的組合折紙。
“做成一件事,光愛思考不行,還要有耐性。”90年代,他創作了生平耗時最長的作品——編鐘系列。
王應新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得知出土文物編鐘后十分興奮,決心要折出一套編鐘。
泡圖書館查資料,他開始按照實物大小邊琢磨邊折,但總覺得哪里不對。一年多過去,折出的編鐘始終缺乏立體感,這一折就是好幾年。
一天,王應新又折了一堆廢編鐘后出門找靈感,廢編鐘被妻子丟到了外邊。他回家時發現,一只編鐘的角被雨水打濕后翹了起來。
“終于有了立體感!”王應新狂喜,一個多月后,他終于折出了一套64個高20公分、長80公分的編鐘。
融入剪、繪工藝獨樹一幟
編鐘的巨大成功,給了王應新信心。他在思考,如何更加精細表現作品特征,更貼近實物。
王應新又購了一批書《民間剪紙概述》《繪圖技巧》《中國蝶類圖譜》《兵器常識》《動物學知識》……一邊學習一邊創作,力求作品與實物在形狀、顏色等各方面更加接近。
“蝴蝶被稱為‘會飛的花',顏色多種多樣,翅膀的形狀也各有特點。”從折蝴蝶開始,王應新開始嘗試綜合運用折、剪、繪等傳統工藝制作技法并加以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的昆蟲作品,不但具備比火柴棍還細的觸須,翅膀和背上的斑紋也清晰可見。
“折紙技法簡單,難在創新創造。”王應新拿出一只用300多張1分錢紙幣折成的地動儀。拆來一看,其實是若干個三角塔拼插而成。
“再比如這艘軍艦,艦身的折法是以前就有的,但是艦船上其他東西的折法書上都沒有,都要依照自己創作積累的經驗折,再經過組合就成了一個新的戰艦。”
王應新用將近8年時間折剪出了蝴蝶、大黃蜂、甲蟲、蛇蛉等2000多件作品。廢棄的半成品更是數不勝數。
2006年,在攀枝花舉行的四川首屆冬旅會上,他的百蟲圖作品展出時,博得了到場觀眾的贊賞,一舉獲得銀獎。
2008年,王應新被攀枝花市政府列為首批民間非物質文化名人。
至今沒有徒弟
如今,王應新早已退休,住單位福利房,主要任務是帶兩個正上幼兒園的孫子。
玩橡皮泥、折紙飛機,他又找到了童年的樂趣。
“現在的娃兒耍的東西太多了,手機、電腦、游戲機。折紙費腦筋費時間,又沒有經濟效益,是純粹興趣愛好,玩的人越來越少。”
他提出的這個現狀和折紙藝術的歷史形成對比。
相傳,東漢時期,折紙藝術已在中國民間出現,后傳至日本、西班牙及歐美各國。特別是在日本被發揚光大,成為國粹。
即便被譽為“攀枝花折紙第一人”,王應新至今沒有徒弟。“有個人明確表達了學習意愿,但又說沒時間。”
不少學校及社區紛紛邀請他去獻藝、傳授,年過七旬的王應新欣然答應。
“小娃娃還是很感興趣。”幫助王應新組織講課等活動的攀枝花市愛思青年公益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黃昰,覺得自己也肩負起一種傳承文化的責任,很感興趣。
王應新認為,折紙藝術的傳承主要缺乏一個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和氛圍。折紙藝術要傳承下去,就必須走向市場,在政府的扶持下以文化產業的形式發展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