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今天,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突飛猛進,但古法造紙術仍舊在民間流傳。全球漿紙領先企業金光集團APP(中國)沿用古老造紙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希望通過打造“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產業,推進紙業綠色發展。而這一次,金光集團APP(中國)攜手第一財經發起“愛•永不停‘紙’”人文活動,實地探訪那些流傳至今的古法造紙術,一起尋找那份最原始的“中國制造”。
西安市中心往西南約20公里,過了熱絡的秦(渡)鎮,便來到秦嶺腳下的北張村。當地方言中,北張即百張,指村內造出的紙一刀一百張。村民們相信,自西漢時期,造紙工藝便在北張村流傳。
他們沿用著一套原始而簡單的工具,按照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流程,制作著純天然的楮皮紙(也叫構皮紙),與《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工藝流程絕大多數一致。明代馬理所著《陜西通志》中顯示,明代,北張村已是造紙名村。
古法造紙興盛的年代,北張村家家戶戶以造紙為生。1939年出生的張逢學,9歲跟著父親學造紙,是制漿的一把好手,后被評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他記憶中,哪怕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村里十家還有八家在堅持。民謠“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墻根”,說的就是紙量需求大時,婦女經常要半夜起來上墻揭紙。
北張村古法造紙主要工序有18道:采集原料、扎把、浸泡、蒸煮、上生石灰水、發酵、漂洗、泡瓤揉瓤、踏碓、切幡子、和搗子、仗槽、抄紙、取紙、壓杠、上墻、揭紙、打包。
所有工序中,抄紙最為日常。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松盛家中,2010年新起的樓房底層保留了一方紙槽。“過去造房子,先把紙槽的位置留出來,剩下的再考慮居住。”他回憶,舊時北張村造紙人家,生產、生活一體,連房子大小也由紙槽決定。
炎炎7月,室外氣溫高達40℃,老馬立在紙槽邊一個下沉的方洞中,熟練地撇水、挖水,不過10秒就能抄出一張薄厚均勻的楮皮紙。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才歇下,除了短暫的休息及用餐,其余時間均撲在抄紙上,老伴則配合貼紙、揭紙,兩人一天能制作五、六刀紙。
而在馬永琪創建的“北張村手工造紙作坊”,因為機械工具的加入,楮皮紙摸索出了迎合時代需求的制作工藝,節約人力,提高效益,優化品質。他表示,今天以金光集團APP(中國)為代表的現代造紙業,跟古法造紙的本源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歷史的軌跡中,融入了更多現代創新科技,讓造紙文明得以繼續發揚光大。通過一層纖薄的紙,古今歷史又有了交集的支點。
這種造紙作坊值得支持。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等求購需要,請上紙引未來網。
這種造紙作坊值得支持。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等求購需要,請上紙引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