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3月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明確了我國各區域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及發揮的角色作用。廣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省,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要抓住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充分發揮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重要地區的作用,結合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特征,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各國及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帶一路”戰略下深化與海絲各國的經貿合作具有巨大空間
“一帶一路”戰略是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深度合作、拓展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的新型紐帶。廣東有著同海上絲路國家開展經貿活動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近年來與沿線各國特別是東盟的經貿合作不斷加強,要素互補的區域大市場和產業協作初步形成。海上絲路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產業跨度大,與廣東有很強的互補性,經濟水平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性使得雙方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合作空間。
深化與海絲各國的經貿合作是廣東傳統制造業尋求新市場空間的戰略要求。廣東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面臨加工制造產品亟待轉型升級、要素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困境;而海上絲路沿線多國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工業化水平普遍不高,同時作為新興經濟體擁有巨大消費潛力。廣東加速與這些國家形成制造業價值鏈重構,將有助于破解傳統制造業的資源和市場瓶頸,獲得產業發展的國際空間。同時,密切與沿線國家在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的合作,也是廣東加快切入全球產業鏈高端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化與新加坡等國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推進人才、重大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對接,將有利于改善廣東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
拓展海上絲路經貿合作新內涵:
三大創新廣東深化與海上絲路國家的經貿合作,要以“共促轉型、共育產業、共拓市場、共贏發展”為戰略取向,共同加強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的產業鏈鏈際合作,共同培育新興產業,雙向對接,全面整合,聯手開拓亞太乃至整個國際市場,打造互利共贏的經濟命運共同體,并使廣東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平臺。
轉型升級與產業鏈全面融合創新。廣東與海上絲路國家(地區)經貿合作應從之前的一般貿易轉向產業鏈全面融合,在更大范圍優化布局產業環節,充分利用海外資源推動產業升級。
以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重點,重構制造產業鏈國際優勢。鼓勵制造企業采取“核心零部件+ 出口組裝廠”模式,將關鍵技術研發與零部件生產留在廣東,而將下游組裝與營銷布局在海上絲路國家,并以投資帶動零配件、成套設備的出口。鼓勵廣東企業重點在中南半島國家進行“下游產品- 上游產品”捆綁投資,與當地企業形成生產配套網絡,展開鏈際合作。
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深化與港澳的合作,并攜手新加坡等地,推動在旅游、物流、金融、商貿等行業建立覆蓋沿線國家的市場網絡,提升服務貿易水平。
在更高層次上“引進來”。利用新馬泰等國在機電設備、汽車、石化等行業相對富余的資金、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園區發展經驗,吸引其來粵投資經貿項目。
協同研發與新業態共育創新。廣東與海上絲路國家(地區)應改變過去基于生產環節配套的垂直分工模式,推動面向產業對接的研發合作及新興業態的共同培育。
面向產業對接的協同研發。主動納入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體系,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農業、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搭建公共研發服務平臺,深化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的研發合作。
打造海上絲路創新創業中心。凝聚新加坡等先進國家的創新資源,規劃創新鏈節點,依托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平臺,吸引沿線跨國企業來粵設立研發中心,吸聚科技領軍人才到粵工作與創業。
共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廣東高科技企業與新加坡、印度等沿線國家的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互補合作,利用“中國- 東盟信息港”建設契機推進互聯網產業發展,聯手切入全球產業鏈高端。
環南海經濟圈與海洋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創新。以環南海經濟合作圈為突破口,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全新的海洋經濟合作開發格局。
共建跨區域合作的海洋現代產業體系。在東盟“10+1”框架下,發揮南沙、前海、橫琴等開放平臺的作用,推動廣東與南海周邊國家(地區)共同打造“南海海洋產業國際集聚區”。深化與印尼等國在油氣開發、遠洋漁業等領域的合作,與新加坡等國共同培育深海能源產業。
聯手打造港口物流大通道和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以廣州港為核心、以大通關為支撐、以珠三角港口和東盟港口為節點、覆蓋海上絲路各國(地區)的海運大通道。推動廣東自貿區與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政策對接,力爭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先行先試。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南方日報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