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日前,一篇題為《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開來。該文指出,隨著外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塑料污染也日益嚴重。數據顯示,我國外賣用戶規模達6億,2016年在線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占比高達63.3%。這意味著每周最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疊加計算,全國每天產生的外賣垃圾大約超過350噸。
上述數字的確觸目驚心。不過,若要將“垃圾圍城”歸結到外賣身上,恐怕免不了“標題黨”嫌疑。多項研究指出,僅僅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污染而論,外賣塑料垃圾占比并不算高,和它類似的還有快遞、衣服、家居,甚至鼠標、鍵盤、手機等各種用品。其中,每種生活方式換算成數字都不可小覷,以快遞為例,光是打包快遞一年使用的膠帶總長就有3.3億卷,不可降解塑料袋約68億個。倘若擴大到所有生產、生活場景中,這些數字驚人的程度還要翻幾番,如人們通常認為污染嚴重的塑料袋只占塑料制品產量2.4%,而食品或物品包裝袋、農用薄膜等卻占到15.7%,等等。羅列出上述種種現象,是因為以外賣這種現代生活方式為切入口,可以觀察到一個宏大而重要的命題,即在當今時代,塑料垃圾仍然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一大“元兇”。
塑料垃圾的最大特征就是難以降解。當前主流處理方式是填埋、焚燒等,它不僅形成海洋、陸地污染,還能以塑料微粒或化學物質的形式進入人體。鑒于它危害較大,有學者將其形容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更有不少團體呼吁取消塑料使用,比如曾有環保人士提倡大家多用紙袋,但紙袋生產工藝更難控制,污染更嚴重。同樣,輿論場上有種頗受歡迎的觀點叫“禁塑令”,雖然迎合了一些人的情緒,但也沒有看到塑料制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早已是現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理學家馬丁·劉易斯在《綠色幻覺》中寫道,“很大一部分人相信,人類的社會和生態問題只有靠重返原始的生活方式來解決”,這一論點相對而言并不靠譜。雖然塑料垃圾污染形勢確實很糟糕,但一種更妥善的治理方式是變“禁”為“限”,以“疏”代“堵”,在管住污染上下功夫。
如何限塑?人們想當然從2008年起實施的“限塑令”找啟示,事實證明,通過經濟手段進行源頭控制,的確可以產生效果,但外賣點餐和商超購物顯然不能同構,在這一模式中,消費者很難找到塑料制品的替代物,而整個外賣市場還處于爭搶用戶的發展階段,因此有意無意地繞過“限塑令”。因此,應該將注意力轉向更前端的源頭控制,不斷提高塑料降解技術,通過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擴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產量。此外,比起就地掩埋、焚燒等各種常規處理,一種更先進的處理形式是回收再利用,比如廢塑料能制作隔音材料、保溫材料,甚至可以制成各種電視機殼、汽車殼等。在許多國家,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已經達40%以上,相比之下,我國還具有不小的成長空間,對此要大力發展塑料再利用產業,還要抓住時機,下大力氣發展好垃圾分類工作。
今年是我國實施“限塑令”的第九個年頭,雖然商超購物限塑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外賣、快遞等各種新生活方式的出現,“限塑令”遇到了不少新問題。對于治理者來說,這恰恰是豐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新契機,除了繼續不遺余力地推行“限塑令”,我們也要在生產源頭上加以控制,在回收處理上加大力度,全方位管住塑料垃圾。
外賣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不可估計的環境負擔,包裝垃圾如何處理?
最后如果有包裝的需要,上紙引未來網。
外賣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不可估計的環境負擔,包裝垃圾如何處理?
最后如果有包裝的需要,上紙引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