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這也不是個“新聞”,差不多兩個月前的舊事兒了。結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曹德旺耿直無比,說了一堆大實話,比如“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國貴”、“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投資化的重復建設,拖一年嚴重一年”、“整天講明年會好,明天會好。誰不想明天好。不切實際的去做那明天會好嗎?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這個方式。特別你們這些做傳媒的”,等等。(視頻在文末)
一席實話下來,有人心頭納悶:曹德旺這是要“跑”的節奏?
在島叔看來,當然也不是。只不過,在李嘉誠拋光國內資產上岸的新聞后,大家對此多少會有些敏感。曹德旺的言行背后暴露出的國內營商環境的問題,我們認為倒是一個真問題。換句話說,民營企業、尤其是實體企業們,究竟為什么要“跑”?
稅負
遠看李嘉誠,近看曹德旺,投資海外在企業家圈子里比比皆是:山東太陽紙業將投資超過10億至13億美元在美國阿肯色州建廠,中國天源紡織也將投資2000萬美元在阿肯色州設立服裝制造廠……和特朗普所言中國“偷走了美國的工作機會”不同,曹德旺此次從通用手中低價收購的廢棄工廠,滿負荷狀態下能給當地提供2500個工作崗位。
企業家們為什么紛紛往外跑?原因很多,細細想來,卻也在情理之中。
先說最直觀的,稅負。近幾年,國內企業利潤增長乏力,利潤率能做到10%以上,已經相當惹人艷羨。但歷經國家幾次減稅,仍然有諸多企業叫苦不迭。
國內企業的稅負主要來自哪里?除了25%的企業所得稅,還有高達百分之十幾的增值稅,更別提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等其他稅種、費用。
中國的稅負究竟高不高?不同的人和企業、機構,都曾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驗證,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比如,曹德旺說,美國對企業征收的所得稅是35%,加地方稅、保險費其他5個百分點共40%,而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非常大的負擔就是宏觀稅負率太高。1995年,宏觀稅負率只有16.5%,2000年也只有21%,2005年26%,2010年一下子到了36%了,2015年,企業的宏觀稅負率已將近37%;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測算,我國企業綜合稅負達到50%以上,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其觀點更為激進:中國的稅率讓企業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處于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
島妹整理了過去十年的稅收收入增速與GDP增速,趨勢大體一致。但在絕大多數年份,稅收增速都遠高于GDP增速。例如,2010年后的5年,經濟增速下滑,下行壓力增大,企業也遭遇了成本升高、利潤下降的現實困境,然而除了稅收收入增速依然高于GDP增速,直到去年,隨著大量企業盈利能力繼續下降、經濟“脫實向虛”的問題更為嚴重,稅收收入增速才略低于后者0.3個百分點。
由此,即使各方數據由于口徑、測算方式不同,但大家的基本判斷一致:目前企業的稅負成本的確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