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記者胡健述評文章表示,如何看待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的運行?增速無疑是重要指標。目前市場上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目標設定,不少經濟學家還是主要在7%和6.5%之間,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經濟未來五年可能不會出現增速再一次“下臺階”過程。
7%增速有穩固基礎
文章稱,“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速經歷了一輪下臺階的過程,實際經濟增速逐漸從雙位數下降至7%左右。
近日,高層智囊頻頻圍繞中國經濟上半年7%的GDP增速發聲釋讀,這一簡單的數字背后囊括的卻是中國經濟評判標尺的演變邏輯。
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說,上半年,經濟增長7%,符合預期目標。7%的增長速度有穩固的基礎,是不低的,符合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也有利于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
他同時表示,中國經濟總量已今非昔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增長1%對應的經濟增量已經遠遠大于過去。
以美元計價,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經濟增長7.4%所對應的增量超過8000億美元。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琪表示,從國際看,7%增速雖然略遜于印度的增速,但是遠超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如果按7%測算,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是最高的。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這一增量超過中等發達水平的土耳其等國2014年全年GDP總量,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5.8%,比美國高1.1個百分點,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增速下降背后是要素拉動轉換的過程。“人口紅利”問題由此而生,中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自2010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1583萬人,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下降。
王保安說,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人口數量紅利下降、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決定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速均趨于放緩。這種增速“換擋”,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下所必然出現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