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了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國家擔保基金、發展聚焦小微和“三農”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落實免征營業稅和準備金稅前扣除等政策、對政府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減少或取消盈利要求等五項重大舉措。
證券日報發表記者包興安評論文章表示,五條措施皆為打通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渠道,這將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對于穩增長將起到很強的促進作用。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基本組織,小微企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數量大、分布廣、類型多、活力強。從國際或者國內經驗看,小微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就業的主要渠道,同時,小微企業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中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其中,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3%。小微企業提供了85%的城鄉就業崗位,最終產品和服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對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惠民生起到重要作用,小微企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然而,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制約其自身發展的絆腳石。雖然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制約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瓶頸究竟在哪里呢?
文章認為,大型金融機構門檻高、民間借貸成本高等原因導致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較難滿足。今年以來經濟增速下行壓力積聚,雖然央行曾推出了定向降準和降息等措施,但在已經初步實現市場化的金融市場中,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準確地“滴灌”到急需資金的小微企業,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商業銀行出于資金安全考慮,把防控風險放在了首要位置。小微企業規模小、抵押物少,成為銀行防控重點對象。銀行只好對小微企業采取“寧可不貸、不能貸錯”的策略。另外,除了銀行信貸外,小微企業其他的融資渠道也較窄。
文章建議,首先,要切實加大金融體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
其次,要加快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步伐,大力推進民營銀行、鄉鎮銀行、社區銀行及小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設立與發展。
第三,要通過減稅降費,讓小微企業“輕裝上陣”,可以把創造的更多利潤留在自己的口袋里。小微企業穩定了,整個經濟的穩定也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