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問題都要求我們在質量管理方面進行變革。我從三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第一、用機器檢測代替人工檢測。
過去我們的質量檢測都是由領機等主要技術人員來掌握,慢慢的我們需要用機器逐漸代替人工。機器檢測代替人工檢測分為印前、印中、印后。縱觀傳統的管理方式,每個印刷環節管理過程都由人員來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測,未來將全部由設備來替代。
第二、推動標準化與規范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中國,每臺膠印機通常大約需要三個人,可能有些企業需要四個人。而在歐洲只需要一個人或兩個人。2005年,德國有一萬一千多家印刷企業,從業者達18.6萬人,平均每家企業有16個人左右,百分之八十企業少于20人。2011年,德國整個行業縮水到9000多家,從業人員十五萬人,每家企業大概15個人,人均產值非常高。而201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家企業每臺設備就是3-4個人,人均產值明顯要低于歐洲的企業,面對全新的競爭環境,這顯然是我們的一個弱勢。
歐洲的印刷行業過去幾十年所走的歷程值得我們學習。印刷流程的標準化從CIP3,JDF到CIP4。標準化的優勢有很多,標準化可以起到穩定質量,降低損耗的作用。標準化的建立可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有利于行業內的良性競爭。標準化需要全行業一起努力來推動,從設備商到原材料供應商到印刷廠都需為此做出努力。
在面向全球競爭的環境中,如果國內的印刷企業還是生產作坊式的工作方式,當勞動力成本變為主要矛盾時,就會失去競爭力。實際上這個點已經來到了,現在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制約我們印刷企業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推動標準化與規范化,提升企業競爭力事不宜遲。
第三、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生產質量管理
未來的管理是基于網絡化的管理,從生產車間的局域網到企業內部的管理網,甚至可以把行業信息的觸角延伸到用戶端,用戶可以直接查到目前這個訂單的狀態。甚至可以在網絡上下單,下單之后訂單直接傳送到我們的生產隊列,這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
簡單來說,生產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提供決策依據、提供管理數據、提高管理效率,從而降低成本。生產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幾個元素,第一、數據的采集終端,它可以結合ERP,生產設備來進行數據的搜集。第二、網絡的內容。作為質量管理來講,生產管理系統以大數據作為支撐,來完成整個系統的決策。利用大數據對產品進行分析,統計和分類。提供質量改進方案。這是信息化的管理在生產質量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