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薄膜的鐘愛,黃水壽一捧就是39年。
39年前,如今屢登福布斯的黃水壽,還是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與學習能力,在當地農村擔任生產隊長。1975年,改革開放前夕,他當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廠的廠長,這就是今天大東南的前身。
當時企業規模極小、生存狀況堪憂,臨危授命的黃水壽自建廠房、自找通路,1988年,他遇到了企業與人生的第一次博弈——手工生產效率太慢,必須向自動化生產邁進。
黃水壽押上了身家性命,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錢,籌集了10萬美金,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從日本買回了第一臺洋設備。
“這筆錢來之不易,相當于那時候諸暨市一年的經濟收入。”正是這臺設備,讓我國出口紡織品穿上了華麗的外衣,大東南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百萬元的年利潤。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四個大字深深地烙在了黃水壽的心底。
經過10多年的摸爬滾打,小工廠的規模一步步擴大,產品類型也不斷增多。
1994年,黃水壽開創了浙江省鄉鎮企業兼并大中型國有企業先河。根據調查集團公司經營戰略的需要,公司先后兼并了“諸暨錦綸廠”、“諸暨璜山磚瓦廠”、“國有紹興鍍鋅鋼管廠”等企業,“浙江大東南集團”雛行初現。
這一壯舉,又恰遇中國新一輪企業格局重組的開端,又一次,黃水壽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
1992年,浙江民營經濟迎來了第一次飛躍,大東南也迎來時代“拐點”。
中國加入WTO的90年代,中國塑料包裝材料和發達國家的尖端產品差距明顯。為奮力趕超,黃水壽再一次不惜用盡二十年的全部積蓄,外加6000萬銀行貸款共計2000萬美元從德國布魯克公司引進國內第一條雙向拉伸BOPP薄膜生產線。
大手筆投入的97年,正是亞洲金融風波爆發之時,周圍很多人都好言相勸他不要冒此風險,但是黃水壽清晰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國外技術,是無法真正長久生存下去,自主創新才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機會不等人,那個時候,直覺告訴我,大投入就會有大產出。”然而,這個敢吃科技螃蟹的人,卻沒意識到“投入與產出所成的正比并沒有來得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