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快報記者從建陽市博物館獲悉,目前建陽市準備建印刷博物館、刻書作坊、古法造紙作坊等,以保存雕版印刷技藝;書坊鄉打算以圖書之府、雕版故里為中心,建設書府文化休閑產業園區、拿坑十三拱橋文化體驗產業園區,在鄉集鎮所在地建設雕版印刷仿古一條街、積墨池公園、書林門公園、同文書院等,讓人能夠追尋當年的景象。
據建陽市博物館一工作人員介紹,論及建本之興,要先從資源說起。建本研究專家方彥壽提到,建陽地處閩北山區,素有“林海竹鄉”之譽,造紙用的毛竹資源十分豐富,雕版用的梨樹、酸棗樹等取之不盡。其次為閩北制茶、制瓷、采礦等手工業的繁華及商貿往來的興盛,帶動當地人流物流的往來。
其實,學者研究宋代福建文化時,每每會眼前一亮,就像行人終于穿過黑暗隧道,突然看到遠處明媚亮麗的原野,鳥語花香,無處不令人陶醉。其中光芒耀眼處,當數建陽。宋代八閩第一位狀元葉齊本身就是書坊人,理學先驅游酢攜洛學回到麻沙;朱熹晚年定居今潭城街道考亭村講學,考亭學派蔚為壯觀。此外,法醫學鼻祖宋慈、一代畫僧惠崇、宮廷音樂變革家阮逸、詩歌理論家魏慶之和北宋宰相陳升之等均出自建陽。加上周邊文化名人如柳永、胡安國、楊億、嚴羽、袁樞等,閩北儼然為文化重地。當時書院林立、理學活躍,詩人、學者等爭相刻書傳播文化藝術,為建陽刻書業推波助瀾,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大盛景。
該工作人員還介紹,在宋代刻書有官府刻書、私家刻書、書坊刻書三大系統。坊刻是建陽刻書業的主力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書要賣得出去,就得要有區別于他人的獨特之處,為此建本有了諸多全國首創。而從版式看,宋建本以前的經史書都是正文與注疏分刻,不便閱讀;建本將正文與注疏刻在一起,上下對照方便讀者。后來在書頁左上角增刻“書耳”,上有篇名或章節作引子便于讀者查閱。
“目前,建本在全國率先使用插圖,尤其在明代通俗讀物中大量增加插圖。所形成的建本版畫在明萬歷前后達到鼎盛,成為著名的建安派小說版畫。元代有人將版畫刻印在書籍封面上。帶圖封面的出現,以醒目的書題、明艷的圖畫吸引讀者,這在出版史上是一個創新,并沿用至今。”該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