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糧食統計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中國的統計,雖然有組織、有流程、有法律,但中央的統計人員依靠省統計人員,省靠市,市靠縣,縣靠鎮,鎮靠村,最后真正干活或上報的是基層兼職的調查人員,由于眾所周知的KPI考核導向的原因,層層加碼,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調查數據,而其中國家統計局的人是最不信的。
在前兩年北京的一個會議上,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向我們講述了他們是如何做的。他們采用遙感衛星,通過圖像識別,把中國所有的耕地標識、計算出來,然后把中國的耕地網格化,對每個網格的耕地抽樣進行跟蹤、調查和統計,然后按照統計學的原理,計算(或者說估算)出中國整體的整體糧食數據。這種做法是典型采用大數據建模的方法,打破傳統流程和組織,直接獲得最終的結果。
單個的數據并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就好像一個人的意見并不重要,但1千人、1萬人的意見就比較重要,上百萬人就足以掀起巨大的波瀾,上億人足以改變一切。
數據再多,但如果被屏蔽或者沒有被使用,也是沒有價值的。
中國的航班晚點非常多,相比之下美國航班準點情況好很多。這其中,美國航空管制機構一個的好做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就是美國會公布每個航空公司、每一班航空過去一年的晚點率和平均晚點時間,這樣客戶在購買機票的時候就很自然會選擇準點率高的航班,從而通過市場手段牽引各航空公司努力提升準點率。這個簡單的方法比任何管理手段(如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都直接和有效。
這里多說一兩句,過去一個暴政國家對內的控制主要是物理上的暴力,就是強力機構權力無限大,搞國家恐怖主義;而現在一個暴政國家,主要是就靠壟斷信息、封鎖信息,讓民眾難以獲得廣泛而真實的信息,從而實現國家的控制。這個信息封鎖,就是對大數據的封鎖。
沒有整合和挖掘的數據,價值也呈現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