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造紙,人們往往把它與“黑色污水”“污染難治”聯系在一起。
12年前,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逐步加嚴的環保排放標準,一些人曾經認為這將“整垮”造紙業,最終卻倒逼出造紙業的“浴火重生”。山東造紙企業從1000余家減少為目前的不到300家,化學需氧量排放減少80%以上,而產能連續多年排在全國第一。山東造紙,成為環保治污的一個成功范例。
科學的環保標準最終“贏”了,可它贏得不易。反觀這場博弈,今天它能告訴我們什么?
曾經一個造紙廠污染一條河
攻克黑液治理世界難題,麥草制漿造紙工廠開到美國
中國的麥草制漿造紙工廠開到了美國,成了美國人的“香餑餑”。這著實讓記者吃驚不小!
麥草制漿造紙的污染以往很難處理,其黑液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如今,山東泉林紙業卻被美國弗吉尼亞州引進設廠,其60萬噸麥草制漿造紙項目,還得到了州政府的500萬美元獎勵。
盛夏時節,走進泉林紙業的污水涵養濕地,但見周圍蘆葦茂密,水流清澈,紅色的錦鯉在水中穿梭游弋,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里是企業廢水處理的最后一關,由此淌出的清水水質符合排放標準,一部分用于回收再生產,一部分流入附近的青年河。
上世紀90年代,山東省有1000余家造紙廠,產能大的有幾萬噸,小的只有幾千噸。山東省環保廳副廳長謝鋒說,這些造紙廠產生的廢水不經過處理就直接外排,一個造紙廠污染一條河甚至幾條河是常事,可以說是有河皆污,臭氣熏天。
自2003年起,山東省率先實施嚴于國家標準數倍的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走上以環境標準倒逼高污染、高排放行業轉型發展的路徑。謝鋒說:“這一標準采取分階段逐步加嚴的辦法,用8年時間,分4個階段,逐步實現從行業排放標準到流域性綜合標準的過渡。”
排放標準的加嚴,逼著山東造紙企業各自想招兒。泉林紙業曾被列入計劃關停的“黑名單”。泉林紙業副總經理賈明昊說,10多年來,泉林投入研發資金數十億元,攻克了世界級難題,擁有170多項專利技術,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之路。
以晨鳴紙業為代表的一部分企業,則轉為進口木漿造紙。還有一部分小企業由于無法達標,或關閉,或被兼并。
魚兒成群的生物指示池,在山東一些大型造紙廠的排污口都能看到。山東省造紙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造紙企業減少為不到300家,可是產能在全國連續多年排在第一。
新標準起初遭遇強烈反對
山東造紙業沒有被“整垮”,反而迅速發展壯大
山東下決心治理造紙業污染,緣起于2002年山東省出臺建設生態省規劃綱要。謝鋒介紹,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善的目標。對造紙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當時的國家標準限值是450毫克/升,山東省地方流域標準規定到2010年重點保護區執行60毫克/升標準、一般保護區執行100毫克/升標準,遠遠嚴于國家標準。
這項逐步加嚴的標準,在討論階段就遭遇強烈反對。行業、企業內大多數人認為,嚴于“國標”的新標準將“整垮山東企業”,有位企業家甚至敲著桌子,要環保部門考慮10年后如何為山東造紙行業負責。“幾次會議都不歡而散,討論不出結果。”當時擔任省環保廳科技處處長的謝鋒說。
有關決策者頂住了種種壓力。當時,全省造紙行業每年消耗山東工業用水的一半,污染排放占全省排放總量的一半,卻只貢獻了3%的經濟總量、10個億的稅收。在一次內部論證會上,分管副省長聽完各方發言后堅定地說:如果能夠減少污染,別說是減少10個億稅收,再多也值得。
在山東省環保部門看來,用8年時間逐步加嚴排放標準,考慮了污染行業治污的經濟技術可行性,而且行業發展最終應當服從維護公眾健康安全的必要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也就是說,如果8年時間還是解決不了造紙行業嚴重污染問題,作為中國東部較發達的省份,山東就不應該保留這樣的行業了。”
山東造紙業沒有因為執行新標準而被“整垮”,反而迅速發展壯大。到2008年,造紙行業通過調整原料結構、聯營兼并、增加環保投資、促進技術進步等途徑,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目前,造紙企業全國前10強里,山東占了5家;世界造紙前50強里,山東企業占了3家。
有關統計顯示,2013年,山東全省紙及紙板產量178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7.6%,化學需氧量排放只占全國造紙行業排放總量的5%,化學需氧量排放比2005年減少80%。業內專家認為,由于治污技術先進,山東省造紙行業目前總體領先國內同行5年左右。
環保不會阻礙生產力發展
標準越來越高、措施越來越嚴,將成為環保“新常態”
“山東造紙治污的歷程說明:沒有真正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觀念、標準、技術和管理。”謝鋒說,用新的觀念、標準、技術和管理來解決污染問題,就會形成合力。“造紙業能實現突破,其他行業也可以做到。”
“即便沒有環保要求,現在也舍不得把黑液直接排放掉。”賈明昊說,“通過改進蒸煮工藝,我們可以變廢為寶,將產生的黃腐酸肥料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2.5噸秸稈生產1噸紙漿,同時可以產生1.5噸黃腐酸肥料。去年企業銷售收入100億元,肥料銷售就占了1/5。”
山東造紙企業奮力攻堅,攻克了麥草制漿造紙的污染治理這個世界難題。“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做到了。”謝鋒說。
地處廣饒的華泰紙業,也實現了由“黑”變“綠”,由大變強,不少環保指標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華泰紙業副總經理謝士兵介紹,公司先后投資25億元用于環保治理,引進國際先進的水處理系統、煙氣除塵脫硫設備,建設了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70%以上的水實現了循環利用。
謝鋒說,科學地使用環保這個杠桿,不會阻礙生產力,反而能為企業發展騰出空間,為先進生產力讓路。“在這個方面,不能光看一時一地的發展。”
有企業負責人曾經對張波說,市場和環保的雙重壓力,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了,政府的環保執法能否寬松一點?張波坦率地告訴他們:標準越來越高、措施越來越嚴厲,將成為環保工作的“新常態”。“它就像一只窮追不舍的猛虎,如果企業沒能跟上新形勢,跑慢了,就會被環保這只猛虎咬一口甚至被咬死。”
“企業的發展如果與公眾改善環境的需求背道而馳,那么無論這些企業實力多么雄厚,也必然會走進死胡同。”張波說,這是大勢所趨,不斷嚴格的環保要求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有的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但更多的企業過了環保關后,會迅速增強市場競爭力,由“丑小鴨”變成“白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