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最偉大的禮物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杰出的創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開始的時候,造紙的原材料主要為各種樹皮、麥稈之類。而在我們南方,由于竹資源的豐富,唐以后就出現了竹制紙。《天工開物》這樣記載制造竹紙:“在芒種前后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傳統造紙,有著東方的魅力。在安吉上墅龍王村,就有這樣古法造紙的體驗、展示設施,你可以在這里充分體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龍王村是上墅鄉的林業大村,山林資源和水資源非常豐富,毛竹產量占全鄉一半以上。
村四周群山連綿,竹海搖曳;龍王溪穿村而過,溪水日夜奔流不息,這為手工造紙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大約三百多年前,福建邱、華氏和蕭山云石朱氏輾轉到龍王村定居,看到當地豐富的竹資源,于是辦起了幾家造紙小作坊。據說當時為造更好的紙,村里還從福建引進了造紙能手,向村人傳授完整的古法手工造紙技術。民國二十一年,陸續到龍王村的蕭山人更多了,手工造紙就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的產業,并代代傳承至今。
龍王手工造紙工序復雜,大大小小有三十余道,經過砍竹、斷青、削竹、拷白、斷料、漿料、蒸料、翻灘、舂料等多道主要工序,將竹纖維徹底腐爛,然后由操紙工憑手感與經驗,從紙槽中撈起厚薄均勻的濕紙,運用杠桿原理榨去大部分水分,最后再將紙曬干。
龍王手工造紙過去主要生產“京放”、“元書”、“六千”三種白紙,是一種相當于宣紙的書寫紙。生產白紙的下腳料再次利用后,又可以生產出“海放紙”。“海放紙”有極強的可燃性,人們常常用來引火。它也可用于煤油燈的燈芯,俗稱“煤頭紙”。解放后,龍王手工造紙業進行了改革,主要生產一種俗稱“四六平”的衛生紙。
由于手工造紙環節眾多,造紙循環時間比較長。不光“砍竹”有時間上的講究,其它各環節都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比如“操紙”,紙槽是一個長寬約2米、高不足1米的水槽,在水槽里放入“紙精”,用水調成紙漿,然后用簾子在水槽里撈,簾子上即粘了一層紙漿。控下水后,撈起來反扣,一張濕紙就操成了。紙張的厚薄、均勻,質量的好壞,全憑操紙工的經驗和手感。因此,要真正掌握手工造紙技藝,需要不斷實踐積累。
上墅龍王村的手工造紙技藝,工藝流程大致與《天工開物》記載的相同,基本沿襲了相對古老的傳統技藝,具有工序復雜、間隔時間長、可利用率高等特點,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從竹子到一張簡單的紙,凝聚了許多造紙工的心血,民間的智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今,上墅龍王村的手工造紙技藝已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
如今,龍王村的手工造紙作坊已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村里還對手工造紙工匠進行登記,對造紙工藝記錄整理,建造了手工造紙陳列館。當你漫步在龍王村潔凈的馬路上,看著龍王溪溪水嘩嘩流過,你會感慨古人的聰明:茂林修竹、溪水蜿蜒,那真是造紙的好地方啊!
龍王村每年接待游客人數都在萬人以上。特別是周末,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在這里,你可以一邊解讀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藝,一邊體驗勞動的樂趣:穿古裝,伐竹、斷竹、削竹、拷白……最后,磨紙、蓋印,豐收的喜悅溢滿心間。
好山好水,才有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