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方形的木框,上面覆蓋一層簾子,伸入漿池來回舀動數下,待簾子上吸附一層薄薄的紙漿,撈起木框倒扣在放紙的竹席上,揭開簾子,一張紙就出來了。
62歲的徐安貴,是貴州省印江自治縣合水鎮興旺村的村民,從14歲起,他就從父輩手中學習造紙術。
4月21日,興旺村舉行“祭蔡倫先師·觀千年古紙”活動,徐安貴在村里河邊的造紙作坊,表演祖傳絕活。
“舀紙是一門技術活,若沒有長時間學習,恐怕連紙都舀不出來。”徐安貴邊舀紙邊說。
舀紙只是這個村寨古法造紙的若干復雜工序中的一道。
在興旺村,世代流傳著手工造紙術。
62歲的蔡文舉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記者,興旺村造紙傳承自蔡倫,如今村中蔡姓家族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農歷三月,造紙人家要共同舉行“蔡倫會”紀念蔡倫。
合水古法造紙作坊沿印江河兩岸分布,從興旺村至新場村,連綿10余公里。據悉,歷史上,合水古法造紙極為興盛。
“到上個世紀80年代,村里有300多家造紙作坊,幾乎家家都會造紙術。”蔡文舉說,“如今,只有10來戶還堅持造紙。”
2009年9月出現轉機,合水古法造紙工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12年9月,文化部命名當地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4年,印江在興旺村新建了貴州傳統造紙生態博物館。博物館里,用制作的模型展示古法造紙工序流程,還有舊時造紙用具,古書籍、古地契等古法造紙實物,白皮紙產品等,讓慕名前來的四鄉八鄰的群眾和游客大開眼界。
村民們重新修繕造紙作坊,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從父輩手中接手造紙工藝。
隨著印江到梵凈山的旅游公路的建成,村里的交通條件也大為改善。當地也希望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帶活古法造紙工藝。